有没有人被贾玲的《你好李焕英》 感动得稀里哗啦?
被感动的人很多,但说实话,我并没有。不是故事本身的问题,而是拿自己的故事参加比赛、在舞台说这种方式,我比较排斥。一旦产生排斥心理,就不太可能会被感动了,甚至不会太注意故事本身的内容,只是潜意识知道,这是一个悲伤的感人故事,属于贾玲。
《你好李焕英》的故事,是属于贾玲的真实故事,也是她心中的憾事。但对于把自己私事改编成小品故事,放到《喜剧总动员》这个比赛舞台上,和其他参赛人进行比分评定,我觉得不太合适,因为观众有移情作用,会因为对贾玲的同情心理而失去客观判断,这对其他人其实并不公平。
贾玲做这个小品,也许并没有其他“功利目的”,只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但旁观者会有种“她是故意拿自己故事博同情、想得第一、获得好名次”的感觉,旁观者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会失去贾玲做这个事情的初衷。
记得,《演员的诞生》节目中,有一期嘉宾也是把自己的真实故事编成了一部戏在舞台呈现,即杨玏和王亮的《半路兄弟》,这个剧本故事来源于王亮的亲身经历,当时他两的明星父亲都在现场。记得宋丹丹评价时说题材不好,这是一个探讨专业的舞台,张国立也说,尽管我们不是一个讲自己家史来赢得眼里的节目,但还是愿意他们演,是因为他们的真诚。
其实仔细品味他们的话,他们是不赞成拿自己的故事来表演的做法。因为这不专业。记得当时我看这期节目这段戏时,很尴尬,替王亮,以及整个氛围。王亮虽然说只是想表达对王小利这个父亲的爱和和解,但其实不乏浓浓的想晋级的目的。王亮的做法也让杨玏很尴尬。
贾玲的其实同理,即使《你好李焕英》故事好,形式好!
人总是很感性的,在生活中我们会为不同的事情所感动到,比如,一只流浪猫在路旁瑟瑟发抖、两个相爱的人历经艰辛万苦却没有相守一生、父母为了我们生活的更好,而在辛苦着…
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我们在外面要拘束自己,思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但是在父母面前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因为父母是无条件包容我们的,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当我们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我们就想回家,因为家里有最爱我们的父母,家是我们的避风港!
喜剧演员贾玲拍了一个小品,名字是《你好,李焕英》。这个小品就是贾玲纪念自己母亲的一部小品,传达了贾玲对母亲的思念,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传达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主题。
贾玲的母亲是在她上大学时失足而去世的,这个事情给了贾玲很大的打击,所以贾玲一直很遗憾没有对自己的母亲尽孝。
小品中有一段是贾玲看到了父母之间的相遇,再加上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贾玲。
最感人的就是贾玲和李焕英对话的那一段,贾玲给妈妈买了李焕英一直想要的双开门冰箱,还买了李焕英一直很喜欢的绿色皮衣。最后贾玲对李焕英说“妈,我好想你”。 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想起来了余光中的《乡愁》中的一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最无奈的就是和相爱的人天人永隔吧,思念如同蚂蚁一样撕咬着自己的内心,挠不得,碰不到。
虽然贾玲是一个喜剧演员,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快乐,逗我们笑,让我们开心,但是她自己心里也有着自己的小伤感。从这部小品中就看得出亲情在贾玲心里占据的比重是相当大的! 我看了这部小品发现我们真的要及时尽孝,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贾玲的《你好李焕英》真的很让我感动。从最初的欢声笑语,到后面哭得稀里哗啦。
人生在世,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白发人送黑发人;努力而不得志;
父母对于子女有养育之恩,作为子女的要孝顺父母;我们总是习惯说没有时间,总是喜欢说等我有钱了就怎么样,
父母不是要子女有钱了提着大包小行的回来,而是希望子女平平安安地回家一起吃顿饭。
人老了,就愈发的 害怕孤独;和子女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已经成为很奢侈的事情。别为了身外物,忽略了父母的关爱。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g.cn/movie-comments/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