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其他

导演:
主演:
上映时间:
时长:
语言:
  1. 首页
  2. 问题详情

《大明风华》中的太子朱高炽是个扶不起来的人?历史上真是这样的吗?

《大明风华》中的太子朱高炽是个扶不起来的人?历史上真是这样的吗?
2022-11-16

此剧还是比较客观的反应出靖难后的史实,朱高炽在剧中表现出的也非扶不起来,而是大智若愚的形象。历史上的朱高炽虽然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但朱棣常年征战在外,朱高炽监国为自己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在即位后能够很快的改变朱棣的施政措施,为“仁宣之治”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因此也获得了比较高的历史评价。至于两位弟弟夺嫡带来的胁迫,朱高炽都是以示弱应对,反而令朱棣对其更为放心,在成功即位之后,对两位弟弟也是不予追究,并善待二者的后人,显得非常仁厚。

虎父无犬子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老四朱高爔,其中前三子都是徐皇后所生嫡子,老四生母未有记载,而且幼年早夭,所以朱棣打天下的时候,儿子里就只有三位能帮上忙的。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朱棣的三个儿子也各有特点,老大朱高炽喜文不喜武,这一点虽然与朱棣不同,但正好对老爷子形成有效互补,所以在朱棣起兵之后,朱高炽就留守北京监理政务。这可能与历史上记载的朱高炽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有关,毕竟上战场是个体力活,剧中的人物也是较为准确的反应了朱高炽的形象。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开始造反,时至十一月,李景隆的平叛大军就将北京城围住,据传是带了五十万明军,而留守的朱高炽以一万士兵组织城防,最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这对于朱棣的造反事业帮助很大。这个事件中,后世往往评价的是李景隆无能,以及徐皇后的将门虎女,却没怎么在意朱高炽的个人能力,我倒认为此事反应了朱棣留朱高炽在北京是明智的,朱高炽应当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且极其善于理政,加之身体缺陷,留北京城能够发挥出更大作用。当然,朱高炽是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朱棣此举也有可能是为造反失败留条后路,至少不能落得个断子绝孙。

老二朱高煦与大哥不同,他喜武不喜文,因此历史上记载朱元璋很不喜欢他,但话说回来燕王是“九塞亲王”之一,肩负镇边重任,有个喜武的孙子应当是值得高兴的,所以这个说法可能有抹黑之意。而且建文帝即位时,朱高煦与大哥一起进京“学习”,实际上是聚拢到建文帝身边为质的,若非朱高煦耍混,把舅舅徐辉祖灌醉后偷了马匹带大哥逃跑,可能朱棣造反前还得思虑一番。且在靖难过程中,朱高煦常做军中先锋,屡次将老爷子从乱军中救出来,可谓是战功赫赫。也正是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赶来救援时,朱棣对他说“勉之!世子多疾。”明摆着给朱高煦画大饼,剧中也屡次提到此事,只是朱棣打死都不再认账,也着实委屈了拼命厮杀的二公子。

老三朱高燧是个文不如大哥,武不如二哥的万金油,但他的优点是善于夹缝中求生存,是个会玩人际关系的投机主义者。特别是在夺嫡之争中,总是能够权衡利弊,与老二或近或远,等待机会爆发。由前文可知,朱棣一共四个儿子,老四早夭,老三就成了幼子,所以也成为朱棣最疼爱的儿子。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入驻南京,朱高炽与朱高煦皆奉命在朝辅佐,而独留朱高燧督建北京紫禁城,所以说富得流油的不一定是朱高煦,朱高燧才是闷声发大财的主。与此同时,朱棣亲信司礼监秉笔太监黄俨与朱高燧关系非常好,为他打下近水楼台的政治基础,并随之获得圣意,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护卫军,如果说造反,朱高燧也算是有钱有势的。

朱高炽的大智若愚

首先来看看朱高炽的城府,靖难之初,朱高炽坚守北京城,建文帝是以离间计劝降朱高炽,这让朱高燧的死党黄俨抓住了机会,他将此事秘奏给朱棣,称世子与建文帝勾结。朱高炽的做法则是将建文帝劝降信原封不动的递交给老爷子,拆都未拆,这个事情显得朱高炽老实巴交,却也堵住了黄俨的嘴,安了朱棣的心。但若照现在看来,真是老实巴交的人,怎么会不拆开写给自己的信呢?若非细思极恐,又怎能猜到书信内容以及处理方式呢?

再说夺嫡之争,朱高炽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朱元璋立为燕王世子,是名正言顺的朱棣继承人,名正指朱元璋册立,言顺是指朱高炽嫡长子的身份,从理和制上都确保了他的合法地位。所以朱高炽在朱棣时期只要没有重大过错,就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因此朱高炽一生求稳就显得有些“懦弱”,这个稳也最能体现在二弟、三弟诋毁陷害太子的时候。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煦则被立为汉王,藩国云南,可他迟迟不肯就藩。当时拥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大才子解缙说过“好圣孙”,一语道破朱棣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这也是朱高炽被立太子的重要原因。可朱高煦偏偏就不信邪,将解缙等太子亲信诟陷遭贬,后被杀害,且私养死士培植势力。这些在剧中都有体现,且剧中的老二代替太子监国也由史实杜撰而来,事情是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征蒙后返京,朱高煦诽谤大哥监国失职,因而被朱棣申斥,但令老二代替老大监国一事,并未记载。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明史.朱高煦传》

朱高炽面对老二的种种陷害一直让步,朱棣无论如何训斥朱高炽,他都能逆来顺受,听从安排,做的朱棣挑不出来一点毛病。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成天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痛斥一番后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并准备废为庶人。这时候朱高炽表现出超高情商,他为二弟极力求情,这既维护了皇家的颜面,也给了朱棣台阶,还印证了他仁厚的口碑。这种情况下,朱棣削去朱高煦培植多年的两护卫营,亲信幕僚诛杀殆尽,并于次年勒令前往山东就藩,二弟至此失去了夺嫡希望。可以说朱高炽是以退为进,这一点非常迎合朱棣的思想,朱棣自己造反出身,越是尚武的儿子,越是像自己,那么也就越容易造反,朱高炽的退让隐忍让朱棣看到未来不再腥风血雨,这才是他造反之后最想看到的结局,朱高炽懦弱在表面,心中城府可见一斑。

朱高燧与二哥不同,且在永乐二年受封赵王以后便居于北京,至于剧中在南京统领警衣卫纯属杜撰。但在史料记载中,赵王每逢入京朝拜的时候,都会附和大哥诋毁太子,这可能就是在权衡太子与汉王之间的实力,两虎相争助其弱者,这才会势均力敌,并不是二者在军中摸爬滚打的感情至深。而朱高炽的对策依旧是以德报怨,永乐七年的时候,朱高燧也是违法乱纪的事干多了,朱棣剥夺其官服,欲贬为庶人,又是朱高炽好言相劝才缓解尴尬局面。两个儿子都违法乱纪,唯有朱高炽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并将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在朱棣碍于君主形象,对儿子处罚过重时,又是朱高炽以太子身份解围,台阶给的恰到好处,彰显人主格局,对比之间也就更倾向于朱高炽继承大统了。

为政举措

“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于善,非务诛杀也。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朕深悯之。”——《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朱高炽真正能够继承大统,其实更多的是靠治国理政的能力,朱棣一生征战四方,出京时皆是留朱高炽监国。朱高煦常以唐太宗自比,那么也就认为大哥是李建成,历史上的李建成也是监国有方,被认为是可以担当大任的太子,但朱高煦却没有李世民的能力,朱棣也不是李渊,终究还是朱高炽接了老爷子的班。并在接任大统之后,以监国时奠定的政治基础,施行了较为开明的统治政策。最能赢的天下人心的就是为靖难时的建文官员及后人平反,流放奴儿干都司的亲属皆得以返回原籍,方孝孺的诛灭十族惨案就是此时得以昭雪。也是通过这些平反,朱高炽推行法制改革,施行仁政,引导人民从善。

而朱棣皇帝曾留下的不合理政策,或者铺张浪费之举都被叫停,如郑和下西洋、云南等地采办黄金、珍珠等事项。对于内阁的改组上,朱高炽重用翰林学士,将单纯的文官议政模式更改为决议模式,大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这在后来整个明朝得以沿用。人才选拔方面,由于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导致文官科举中入仕的南方人居多,为了达到人才均衡,规定了北方人必须占全部进士的四成,这个政策经稍加修改,在明、清两朝一直贯彻执行。民生方面,山泽为皇室财税来源,朱高炽为了减轻国家税收负担,将皇家山泽开放给灾区人民使用,并对流民进行妥善安置,通过免税政策吸引流民回归家乡从事生产,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朱瞻基

朱高炽在即位后依旧保持着仁厚的作风。朱高煦就藩以后一直企图叛乱,特别在朱棣驾崩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叛乱举动暴露之后,朱高炽召二弟入京,大肆增俸加赏,以加安抚,并封其长子为世子,其余儿子皆封郡王。朱高燧则在永乐二十一年就得到朱棣病重的消息,于是密谋毒杀朱棣,起草矫诏传位于自己,最终因被告发而失败,又是朱高炽好言相劝才保住性命,在朱高炽即位以后也是封赏颇厚。朱瞻基即位以后对两位叔叔依旧宽厚,按照朱瞻基的话说就是受父亲影响,而朱高煦再度反叛后,朱瞻基御驾亲征,抓了二叔。在监狱探视二叔时,被其故意绊倒,朱瞻基忍无可忍,将朱高煦扣进三百斤的铜缸里,周围点上木炭,活活将二叔烤死,然后将其儿子全部杀死,若该剧以史实进行,那么结局就应该是这样。三叔朱高燧则只被削了卫兵营,宣德六年善终。

综上,朱高炽无论是当世子、太子还是当皇帝的时候,都将自己的工作本本分分的完成,当世子的时候是朱棣最赖以信任的守业者,当太子的时候是朱棣最默契的配合者,当皇帝的时候是大明王朝合格的统治者。而且在这些经历中,朱高炽表现的虽憨厚,但内心绝非那么简单,所有事情处理的都相当老辣,所以扶不起一说并不成立。

参考资料:《明史》、《明仁宗实录》、《明通鉴》

2022-11-16

应该说《大明风华》中梁冠华演的太子朱高炽是比较符合历史上的胖哥朱高炽的。朱高炽就是扮猪吃老虎,面慈心狠之人。

真实历史上的朱高炽一点都不面,更谈不上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要知道华夏封建历史上只有六个谥号是仁宗的皇帝就有一个是朱高炽。而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可见他的地位之高是明朝其他皇帝之人无法媲美的。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根正苗红,他的燕王世子之位那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许的,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小孙子。觉得以后能有大出息。

在朱棣造反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给朱棣守护北京看老巢的就是朱高炽,他能够以数千兵马抵御李景隆数万大军的进攻可见其能力和水平。但由于他没有直接参与“靖难之役“所以被认为没有能力不尚武。而实际上在慈祥的面孔之下朱棣有一颗冷酷的心。

朱棣无疑是马上皇帝,为人威猛刚烈。肯定不喜欢软绵的朱高炽。但必须要说明的是,朱棣绝无更换太子的意思。朱棣造反是以朱允炆违反祖制而起兵。嫡长子继承是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朱棣是不敢轻易违反的。所以说,从封建法统上说,朱高炽的地位是稳固的。

而朱高炽面对一个强势的父亲,他采取了绵软的方式来应对,无疑是及其正确的。朱棣造反成就帝业。自然也怕自己的儿子有样学样。所以十分反感厌恶儿子干预政务。但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又不得不处理政务。其中拿捏的分寸很难把握的。但朱高炽做的不说很好,起码很难让朱棣起疑心。朱棣还有一个不足外人明说的隐情,就是他不希望出现诸子争位的情况出现。而这方面朱高炽看到的很准。在对待弟弟朱高煦的问题上,表现的克制,忍让,谦逊。他越是如此朱棣就满意。对比之下,朱高煦就是人头猪脑。

朱高煦是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认为自己打下的江山就应该传给自己(当初也有朱棣忽悠的意思)。所以朱棣上位以后,就积极谋夺太子之位。不到地方就藩天天赖在京师撒泼打滚。朱棣能让他继位才怪 。朱高煦自己作死弄个天策军(仿李世民自居)你是李世民要造你爹的反啊。朱高煦实在是没有政治水平和政治头脑。实际上朱高炽故意示弱,让朱高煦去作,越作越好。可以说是在朱高炽“故意纵容“之下,朱高煦把自己给作死的。

而朱高炽给朱棣留下兄友弟恭的印象,敦厚质朴的看法。实际上朱高炽的地位有惊无险。只能说朱高煦想多了。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朱高炽不死。朱高煦早晚得死在朱高炽之手。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最近播出的《大明风华》比较火,电视剧反映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天下后,如何治理国家和内政的事情,尤其是处理几位儿子之间争权的故事。但是影视剧毕竟是一种艺术,它在改变的过程中必然会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对历史作了很大的修改,看了几集感觉很多时候是一出喜剧,尤其是朱棣一家子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且里面的台词也是很有意思,在一场对话中,从朱棣儿子口出说出“靖难之役”这四个字,我感觉这应该是后人总结的而不是当事人所起的名字。

《大明风华》中朱棣一家子


至于电视剧中的朱高炽也就是太子,被打造成一个斗嘴皮子、胆小、性格文弱的人,基本上看不出他有什么治国理政的才能,总是唯唯诺诺,在父亲面前大气不敢出,而且总是被老二、老三欺负。历史上的朱高炽应该不会这个样子:

《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炽


【1】朱高炽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南下进攻南京时,朱高炽负责燕京的防务工作,建文元年即1399年十一月,朱高炽手下只有1万士兵,朝廷派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攻打燕京,朱高炽桥面地组织了城防,最终挫败了李景隆的一次又一次进攻,确保了燕京的安全,这位父亲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炽


【2】监国工作做的非常出色。

不管在燕京还是在应天,只要父亲朱棣外出征战,朱高炽都被委任监国,临时负责全国的政务政事,而且在“三杨”的辅佐之下,在他监国期间,各项政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成效显著,而且赢得了朝中诸多大臣们的尊敬和认可。曾经朱棣也怀疑过朱高炽在后方不轨,派礼部侍郎胡濙暗中监视太子,叮嘱: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足可见朱棣对太子朱高炽有多么的不放心,而且达到了及来及看,一刻也不耽误,他心中那种急切想知道太子表现如何的从他的话语中一览无余。而胡濙通过暗中观察太子的所作所为,也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炽


【3】当政期间政绩卓然。

永乐二十二年即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征返回北京的途中病逝,八月二十五太子朱高炽才得知父亲驾崩,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极视为洪熙帝明仁宗。因为他的性格与父亲朱棣截然不同,他登极后,重用“三杨”即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减赋税、收开支。赦免罪臣和平反冤案等等,开启了“仁宣之治”。

《大明风华》剧照


而之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朱高炽没有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关键在于他当政时间短,从1424年九月七日登极,到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驾崩,前后当皇帝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在位短短的十个月的时间,即便再有多大的报复,有多少的治国良策,有多么的亲政廉政,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出多么明显的效果,所以好像没有多么大的存在感,但这并不能泯灭他对明朝发展的贡献,他也为自己的儿子朱瞻基继位后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所以他和其子朱瞻基期间的统治史称“仁宣之治”,这就是对其能力的充分肯定。

2022-11-16

朱高炽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任太子的时候肯定不是一个扶不起来的人,一般的皇帝在位时间长,太子的日子都不好过,都时时刻刻谨言慎行,谨小慎微,稍有不慎就会被废。


朱棣的皇位是用武力夺来的,而他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战功赫赫,最像自己,要不是他的脾气太过暴躁,行为太过嚣张,朱棣很有可能让他作为储君,朱棣始终瞧不起朱高炽,因为朱高炽总是唯唯诺诺,还有腿疾,又抠门,朱棣一方面立他为太子,却又在心里防着他,汉王、赵王更是见不得太子好,一心在算计着亲哥哥。


朱高炽深知太子的处世之道,父亲太强势了,在父亲面前,他只能装怂,只能低调,自己为人心善、仁慈,这与父亲决然相反,如果太过张扬,必然引来父亲的猜忌,搞不好就会丢掉太子之位,甚至还有可能危及全家的性命,因此,自己只能隐忍,只能熬死了父亲,自己才有出头之日,毕竟年轻才是资本。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位,就开始猛猪吃老虎,充分展示他的才华,大胆的任用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三杨”辅政,停止郑和下西洋,结束朱棣时期连年的征战,使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还修明纲纪,减免税赋,使得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奠定了“仁宣之治”的基础。
只可惜好人不长命,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他不仅有过硬的执政能力,他在指挥打仗方面一点也不逊于朱高煦,当年朱棣起兵造反,将燕军的精锐部队都带走了,只留下朱高炽镇守北京,他一个人带领剩下的老弱病残成功的顶住了朱允炆50万军队的多次进攻,保住了朱棣的老巢,为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稳住了大后方。
朱高炽之所以扮怂,就是为了求稳,是为了自己的将来着想,他既善解圣意,也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不妄想,不得意,大智若愚,终于笑到了最后,因此朱高炽是个高明的人。





2022-11-16

历史上确有朱高炽这个人,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四位皇帝。

不知亲们发现了没有?朱元璋的子孙名字都是根据五行相生而起的。

相传朱元璋属水命,根据“五行相生”——水生木的道理,朱元璋儿子的名字都带木字旁。

比如朱元璋的长子叫朱标、四子叫朱棣……

到了孙辈,根据五行相生——木生火的道理,孙辈的名字都带火字旁。比如朱标的儿子叫朱允炆,朱棣的长子叫朱高炽,次子叫朱高煦、三子叫朱高燧。(煦是温暖的意思)

(朱元璋)

到了朱高炽这辈,根据五行相生——火生土的道理,朱高炽的儿子就叫朱瞻基,以此类推。(大家可查一下明朝皇帝顺序)

明白了这一点,大明皇帝的顺序很容易记住。

(回到正题),朱高炽(1378~1425)的母亲徐氏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亲们请记住,凡是当皇帝的都有一个出生时天有异象的故事。

据说朱高炽出生时满屋红光,宫中以为着火了,这正暗合了“炽”热的意思,摆明是上天恩赐的龙种。

不管史书如何记述,但有一点就是朱高炽少年时身体很胖,形象大打折扣,走路都要由人搀扶。这就造成了朱高炽喜静不喜动的性格,反过来又助长了他的长膘。

(朱高炽剧中形象)

有道是“隔辈亲”,尽管很胖,但爷爷朱元璋很喜欢,认为这是福相,在他17岁时被爷爷立为了世子。

朱高炽很受爷爷的喜欢,另一方面是他文采出众,儒家文化功底深厚。

然而这种爱很快消失了,在他20岁时爷爷朱元璋去世了。

爷爷的死引起了一系列的动荡,最大的事件就是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

所谓的“靖难之役”是指朱棣要推翻侄子朱允炆的统治,夺取皇权。

朱棣的封地在今北京,朱棣要带兵远征南京,北京就让长子朱高炽留守,此时21岁的朱高炽表现很勇敢,带领京城一万人马,击退了李景隆的30万大军多次进攻,为老爸守住了根据地。

(朱高炽)

经过四年的死磕,朱棣最终赶跑了朱允炆,夺取了大明江山,朱棣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朱棣称帝后,立时年26岁的朱高炽为皇太子,由此奠定了朱高炽接班人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朱棣是个军事家,一生南征北战开创了永乐盛世。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因此大多数留守后方。

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经常随父出征,朱棣很喜欢这两个小哥俩。

尤其是次子朱高煦长得和行为类父,朱棣看到老二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由此经常鼓励老二:“小子,好好干,你大哥身体不好,我看好你,将来江山还不是你的吗?”

(朱高煦)

朱棣的话无意中让老二有了野心,于是他处处为难老大,并且想法设法诬陷大哥。但朱高炽往往以柔克刚,以仁慈对待弟弟,加上大臣们都拥护老大,老二所有的组合拳都被老大无声无息的消弭,这就是仁者无敌的具体表现。

老二最终输的底裤都没了,朱棣在群臣劝说下幡然悔悟,认识到了“废长立幼”的危害性,于是强令老二迁居封地。意思是把老二赶出了权利中心。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二被驱赶,老三却野心依旧,他常说:“不想做皇帝的不是好将领”。

机会终于来了,老三乘老爸朱棣生病时,预谋发动政变杀死老爸,然后矫诏称帝。

结果还没动手就被手下告密了,朱棣一怒之下要处死老三,幸得老大跪求父亲放过弟弟,朱棣这才放了老三。

(朱棣)

讲真老三不死应该感谢大哥,但他没有感恩之心,这为以后老大称帝埋下了隐患。

到后来老三一直暗地里使绊子,幸亏朱高炽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深受爷爷朱棣的喜欢,无形之中,朱瞻基巩固了老爸的太子之位。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朱棣一生戎马,最终死在了征战路上。

当时随军的大臣为了防止老二、老三抢班夺权,封锁朱棣去世的消息,秘不发丧安全回到了京城,在群臣拥护者下,46岁的朱高炽登基即位。(有时仁慈留祸害,如果朱高炽冷酷无情,估计也就没有秘不发丧这回事了)

朱高炽总算平稳过渡接过了皇权,然而由于身体的原因,称帝不到一年后就去世了。

有人说是突发心脏病而死,有人说是纵欲过度而死,总之是暴猝,享年47岁。

(朱高炽)

综上所述,历史上朱高炽并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我没看过电视剧《大明风华》,因此不知道剧中朱高炽的表现。

朱明王朝向来喜欢五行之说,而朱高炽恰恰领悟到了精髓,他就像看似柔弱的水,最终克制了汹汹的烈火。

朱元璋、朱棣和两个弟弟,无疑都是烈火,朱高炽用他宽广的胸怀,用仁慈把所有进攻消弭于无形。

有时包容和忍让不代表是懦弱,更不代表是阿斗,你说是不?

文/秉烛读春秋

《大明风华》开播,掀起一片明朝风。我觉得这是好事儿,屏幕上的清宫戏实在太多了,以我的审美观,实在欣赏不来清朝男子的发型,再好的剧情也只好弃剧。

明朝的服饰、妆容更符合我对古代王朝的向往,从这一点上来说,《大明风华》还原得挺好,服化道都很有质感,希望可以借此拉起明宫风。无论男女,我觉得明宫比清宫好看太多。

就是人物有点崩,朱家五子中,朱高炽仿佛是最为弱势的,这点没错,但他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没那么怂。真实的朱高炽其实很厉害,关于他的事情很多,这里举几个例子。

一、燕王的儿子中,朱元璋最喜欢的是朱高炽。

众所周知,朱棣喜欢的是次子朱高煦,不喜欢长子朱高炽,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和儿子相反,喜欢朱高炽不喜欢朱高煦。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曾把诸皇孙召到宫中学习,某次考较大家的学问,朱高炽的回答很得朱元璋之心,对他大加夸赞,《明史·本纪第八·仁宗》中的记载是: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朱高煦则好武斗狠,不爱学习。朱元璋觉得他不学无术,很讨厌他。《明史·朱高煦传》的记载是:(朱高煦)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如果朱高炽真那么差劲,朱元璋怎可能对他另眼相待?

二、靖难时以一万左右的守军,抵抗住了朝廷派来的五十万大军,守住了北平。

朱高炽给人的印象是爱静不爱动,不擅长武事。但就是这位文弱的世子,在靖难时创造了一个奇迹。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帝朱允炆在宠臣黄子澄的建议下,派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北伐。朱棣半点看不起李景隆,根本不理,带着大军援救永平,后又奔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李景隆趁机进攻燕王大本营北平。

当时北平主事的是朱高炽,城中空虚,只有约一万人的守军,他硬是凭此守住了北平九门,没让李景隆进城一步。守了约两个月,朱棣回师,击败了李景隆大军。

史书上的记载是“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这样的成绩,谁还敢说朱高炽不通军事不如朱高煦?也是这一战,让朱棣对长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以坦然的心态,面对父亲的猜疑。

朱高炽在北平保卫战中冒出头后,朱棣一方面觉得这个儿子不是全然没用,另一方面也开始猜疑他。

此时,朱允炆遣使给朱高炽送了书信,许以封王,意在拉拢。当然了,如果拉拢不成,接下来自然是离间。朱高炽的应对方法很简单,信都不拆,直接上交朱棣。

朱棣当时信了胖儿子没异心。但没过多久,疑心病又犯了,出外打仗时派礼部侍郎胡濙去监视正在监国的朱高炽。

朱高炽坦坦荡荡,以一种“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姿态折服了胡濙,胡濙给朱棣的密信中全是朱高炽的好话,朱棣这才真信了。史书上的记载是“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猜忌太子已经是常事了,很多太子就是在这样的猜忌中失了分寸,干出蠢事。如何应对皇帝的猜忌,向来是太子们的一大研究课题。

在这一点上,朱高炽无疑做得很好。

总之,朱高炽大约是明朝历代皇帝中最被低估的,他爹和他儿子都很厉害,他也不差。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2022-11-16

风雪赫连城认为:朱高炽不仅不是一个扶不起来的人,而且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朱高炽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在朱棣对外出征时,是他的得力助手。朱棣在出征前,任命朱高炽为监国,将一应国事交给他处理。朱高炽也不辱使命,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二、朱高炽登基后,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百姓负担减轻。

是朱棣对外出征的得力助手

永乐六年,朱棣认为“今四海清宁,万民安业,国家无事”,正是平定蒙古诸部的好时机。次年二月,他便任命太子朱高炽为监国处理政事,自己则亲征蒙古。

至永乐二十二年,朱棣一共进行了六次北伐,任命朱高炽担任监国的时间长达九年又八个月。

朱高炽性格温和,关爱百姓。在他担任监国期间,国内发生过多次自然灾害。一次,大臣虞谦发现灾区的百姓已经快活不下去了,便向朱高炽请示赈灾。朱高炽收到消息后指责虞谦“军民困乏,嗷嗷待哺,卿等从容启请待报,汲黯何如人也?即发廪赈之、勿缓。”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百姓们正在遭受饥饿,你却不紧不慢的请示汇报,应该立刻打开粮仓赈灾才对。

朱高炽也爱惜百官、贬斥酷吏。当时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酷吏叫陈瑛,是朱棣的宠臣。陈瑛仗着自己受宠,经常打击竞争对手。大臣李贞因为没有满足陈瑛党羽袁纲、覃珩的不合理要求,袁纲、覃珩二人就诬陷他收受过下属贿金,将他打入大牢。由于李贞始终不承认自己犯下过罪行,最后被活活打死。朱高炽本来想处罚陈瑛,但考虑到陈瑛正得宠,就将他的党羽袁纲、覃珩关起来,将他们的罪状上奏朱棣。朱高炽还曾批评陈瑛:

“卿用心刻薄,不明政体,殊非大臣之道。”

朱高炽登基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了百姓负担

朱棣在位时,连年征战,百姓早已疲惫不堪。朱高炽虽然只做了九个月的皇帝,但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明朝进入了相对稳定安宁的时期。

在对外关系上,朱高炽主要采用与之结交的手段,但也没也因此放松警惕。朱棣数次北伐,虽然没有彻底征服蒙古诸部,但也让他们对明朝产生敬畏之心。因此在朱高炽上台后,蒙古诸部都有意与明朝和解。鞑靼阿鲁台部派遣使者向明朝献上骏马,朱高炽原谅了他们的过错,并像以前一样互相通使。朱高炽提醒镇守边关的总兵:

“近阿鲁台遣使来朝进马……令通好如故。然此寇谲诈,或乘国有天丧,边境无备,复来侵扰,盖未可测。宜整搠军马,严加堤备。仍令各隘口及烟墩昼夜用心瞭望,谨慎!谨慎!毋致疏虞!”

可见,朱高炽是一位极有远见的皇帝,他并没有因为与蒙古诸部修复了关系就放松警惕。

在内政上,朱高炽施行仁政,这也符合他温和的性格。朱高炽在位时,多次下令恤民免税。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他不仅免去灾民的税粮,还下令官员积极救灾。对于救灾不力的官员,加以严惩。朱棣夺得帝位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施行严法。朱高炽登基后,认为“人命甚重”,帝位应该“以爱人为德”。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的出现,朱高炽要求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四五次的审核,还要求在审判重犯时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切孜三人都要在场。

总结

朱高炽在位的时间极其短暂,仅九个月左右。但他担任相国近九年之久,把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正因为有他坐镇后方,朱棣才能安心六次北伐。

在朱高炽死后,他儿子朱瞻基尊谥他为昭皇帝,庙号仁宗。他也确实配得上这个庙号,为政期间爱民如子,多次恤民免税,还减轻刑罚。

2022-11-16

《大明风华》开播后,势头很猛,多次制造了话题,并且让朱家父子的日常频繁上热搜。如果说,王学圻前辈饰演的朱棣疑心很重,汤唯饰演的孙若微失了少女感,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像是东厂里出来的,那只有梁冠华饰演的太子朱高炽才是最接地气的一个角色。

《大明风华》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主要讲述了孙若微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要说剧中的精彩之处,朱家的男人们各个都是亮点,性格也各不相同。皇帝朱棣心机很深,汉王野心很大,赵王心里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太孙朱瞻基心地善良,而太子既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唯唯诺诺,也是朱家男人中看似最窝囊的一个。

朱棣夺帝后,江山扩大了,但他仍然不开心。他想要世人对他的评价完美一些,他也害怕自己的孩子们会因帝王之位而兄弟残杀。他让自己的孩子们起誓,结果汉王篡位的野心只增不减。最新的剧情中,汉王得宠,处理后宫事宜,太子成为不待见的儿子。

太孙朱瞻基看不惯自己的父亲,他质问父亲为何不能挺直腰板做人。朱高炽告诉自己的儿子,他处理政务的时候发觉了最可怕的是人心。朱棣心思不可猜测,想要保命,他只能唯唯诺诺。朱瞻基也就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对父亲有了一丝同情和敬重。

朱棣不希望历史重演,但也不能纵容汉王的野心变大,吞了老子的江山。朱棣更倾向于太子朱高炽,朱高炽看似笨拙,野心不大,宅心仁厚,会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这就让一心称帝的汉王心中不满,他跟随父亲征战多年,论军事才能他都比太子强出百倍,为何他只能做一个小小的王?

汉王养了反贼刺杀朱棣,还把屎帽子扣在朱高炽的头上,一向唯唯诺诺的太子更加的手足无措了。汉王诬陷打压太子的戏码越来越重,朱棣貌似也倾向于汉王,收了太子批阅奏折的权力,把这一切事宜交给汉王打理。汉王趁热打铁,更是对太子苛刻,多次在朱棣面前告状。汉王的这一举动,明眼人看来,是为篡夺王位打基础,只要绊倒了太子,他大有翻身的机会。

太子朱高炽不会变成汉王案板上的鱼肉,明哲保身,他最会在朱棣的刀刃下活命了。朱棣不会对太子怎么样的,因为在他眼里,太子是最有情有义的儿子了。朱高炽能在朱棣身边混得没少一根汗毛,全凭自己的大智若愚。

在小影看来,朱高炽多次能化险为夷,多亏了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儿子才是他最大的贵人。朱棣最疼爱的不是三个儿子,而是自己的太孙朱瞻基。朱瞻基从小被朱棣钦点老师教学问,还时常让他替自己办私事,连金牌都给予他。甚至在难以启齿的男女之事,朱棣都让太孙帮忙找药。

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皇长孙朱瞻基出生之际,他做了一个梦,父亲朱元璋托梦给他:“传之子孙,永世其昌”。随后,皇太孙出生了。也可能是这个梦,朱棣对太孙朱瞻基用心培养,朱棣对太孙的宠爱,被自己的儿子汉王赵王都羡慕嫉妒恨。

都说母凭子贵,太子朱高炽却是父凭子贵,看来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要牢固,就得靠儿子朱瞻基了,爷爷越爱他,父亲越有安全感。

2022-11-16

最近很火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又一轮带动了“明史热”,明代的电视剧之前多围绕着朱元璋、朱棣、以及末代的崇祯皇帝展开,而此部剧展现出两个不太常见的历史人物,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朱高炽憨态可掬的形象着实招人喜欢,朱棣在出征凯旋回京之后,收到奸人的挑唆,对太子监国的情况颇为不满,下旨对其进行调查,朱高炽对天痛哭,哀叹道:“我都累成这样,对我还不满意,我实在是太难了!”,让观众们突然感觉到这个胖胖的太子太可爱了,表情丰富,面对皇帝的斥责,有时候紧张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难道这位太子是个怂包嘛?



其实真正的历史并不如此,朱高炽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太出名,但决不能抹杀他伟大历史的贡献。他与儿子朱瞻基共同开创了一个可以跟周代“成康之治”和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仁宣之治”,在饱经战乱的中原大地上开创了一个温馨富足的盛世。

朱高炽的性格正如其庙号“仁宗”一样,将仁慈的特征散布在每一个细胞之内,但绝非怂字。洪武时期,太祖朱元璋在清晨破晓时分,命令各位皇孙检阅军队,唯独朱高炽所带人马陈列较晚,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定会龙颜大怒,但得知是朱高炽体恤士兵,希望他们在寒冷的冬天能吃上一口早饭时,这位嗜血的帝王心中充满了一丝丝的慰藉。


朱高炽的两位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性情乖张,多有夺嫡之心,时常受到两位弟弟的污蔑,但朱高炽对他并不怀恨在心,登基后不久,反而增加了这个亲王的俸禄,并授予他的几个儿子爵位,可以说是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了弟弟们的“无知”。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受到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只可惜仁厚的朱高炽只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高炽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因此他的皇陵也格外的简朴,是明代十三陵中最为简陋的一座。朱高炽开创了一个盛世,只因英年早逝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施展更多政治抱负,但不能抹杀他伟大的历史贡献和为当时百姓带来的福祉。

2022-11-16

历史上的朱高炽,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明君。明朝有三大盛世,其中之一就是“仁宣之治”,说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由此可见,朱高炽绝非是等闲之辈。

我们来看看朱高炽在历史上都做了哪些事。

以太子身份监国

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朱高炽就显示出来了与其他兄弟非同一般的才能,喜好读书,生性儒雅。只不过朱棣不太喜欢这个儿子,反倒是他的祖父朱元璋特别喜欢朱高炽。

朱棣起兵后,朱高炽镇守北京,他凭借仅万余人的守军,抵挡住了南军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朱棣登基后,朱高炽自然升级为太子,由于体态肥胖,朱高炽从不跟随父亲出征打仗,而是留在后方帮助处理朝廷事物,事无巨细,井井有条。其实朱棣最喜欢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因为和朱棣本人很像,喜好征战,深得朱棣的信任。

为此,朱棣还曾经一度想要废掉朱高炽,但是看到朱高炽颇有治国理政的能力的时候,也就放弃了这种念想。

为政开明

朱棣死后,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他上任之后,开始改变朱棣四处征伐的局面,而是采取修生养息的策略,还平反了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等众多冤假错案,重用建文帝时期的一些老臣,从而缓和了阶级内部矛盾。

朱高炽在位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猝然去世,年仅47岁。朱高炽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而电视剧《大明风华》将朱高炽塑造成了一个扶不起的人,显然是有违历史的。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g.cn/movie-comments/3429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