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其他

导演:
主演:
上映时间:
时长:
语言:
  1. 首页
  2. 问题详情

《水浒传》中正义之人要么被陷害而死,要么自杀,要么出家,但为什么奸臣高俅没有死?

《水浒传》中正义之人要么被陷害而死,要么自杀,要么出家,但为什么奸臣高俅没有死?
2022-07-02

谢谢,

水浒传是历史名著,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太多不公平,以及劳苦大众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真实写照。阐述了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的社会现实。

2022-07-02

高俅是个投机钻营、情商极高的人物。据《水浒传》记载,高俅原来是京城饭店打杂人员。但是他踢球的球艺特别高,有一次当朝皇帝的太子也就是宋徽宗玩球路过饭店,宋徽宗拿着球领着几个太监正兴趣的踢球,一不小心把球踢到高俅头上。这时高俅认为是机遇,大显身手的用尽浑身解数,在太子面前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球艺。深受太子的喜欢。从此高俅就成了太子的红人,经常进朝内教太子练球。

后来皇帝身亡太子接班成为北宋皇帝,这时高俅就被宋徽宗招入朝内,进而成为当朝高太尉。在朝内一手遮天,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

题主提问为什么高俅不死,正义的人都死了。其实这都是宋江的过错。在高俅帅官兵围剿梁山时,被梁山好汉们活捉,本应该把长期与梁山作对的高俅就地正法,可是被宋江放虎归山。给梁山好汉们日后埋下了被一一迫害致死的伏笔。

综合上述是为啥正义的人有的被陷害致死,有的自杀,有的出家。但为什么奸臣高俅不死的原因。

2022-07-02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正邪势不两立,如同水火一样无法相容,凡是正义之人、忠臣之士,他们天生具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正不阿的本性,他们不屑于阿谀奉承那些权贵,他们不会溜须拍马屁,不会见风使舵,不会趋炎附势。他们只会为正义的事情、只会对社会上不公平的事,只会为那些被恶势力欺压的弱小群众,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或拔刀相助。这难免就会得罪那些小人或官府中的权势人物和那些恶势力,因此就会遭到他们的忌恨,遭到它们的陷害和报复。

奸臣自古以来都有一个共性,自私自利贪生怕死,为了活命它们可以毫无人格、毫无尊严、像一条哈巴狗一样摇尾乞怜求活,为了活命它们可以出卖一切,包括个人的灵魂。它们一生的精力都用在钻研权术上,钻研如何取悦皇帝、取悦权贵,钻研如何害人、如何往上爬,钻研如何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

这就是像高俅这样的奸臣如何会比那些正义之人、忠臣之士更能苟活的原因所在,但也是它们之所以会被历代人民所唾骂,成为遗臭万年的奸臣的原因所在!!

2022-07-02

题主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是我读《水浒传》感到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我的困惑倒不一定是说那么多正义之人被陷害,而最坏的高俅却没有死。而是高俅在《水浒传》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假如以施耐庵的故事一直写下去,高俅会死掉吗?

而且,从历史真实看,高俅与蔡京、童贯不是一伙的。在《水浒传》中所隐写的一些历史大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导致北宋亡国的历史事件,施耐庵对蔡京、童贯的抨击,要远甚于高俅。《水浒传》中,反《水浒传》“替天行道”主题的,是以宋徽宗为首的蔡京。童贯,而不是高俅。

那么,高俅这个形象会不会在《水浒传》七十回书之后,被施耐庵反转呢?



历史上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高俅

《宋史》中,没有高俅的传记,但却可以从其他纪传里,大致梳理出高俅的一些履历。比如,《宋史·徽宗本纪》就说:“(政和,1117年)七年春正月,庚子,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

这一处记载,《水浒传》与之高度対榫。施耐庵说:“高俅得做了殿帅府太尉”,上任的第一天,就拿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立刀扬威,此后又陷害林冲,逼鲁智深逃离东京大相国寺。

王进夜走延安府,引出了史进,史进引出了鲁达。鲁达打死郑屠,到五台山出家,然后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时间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二月。这一点,我在解读鲁智深的故事中多次讲到,禅杖的重量意味着从嘉佑三年(1058年)到宣和元年,正好是六十二年。



从政和七年,到宣和元年,大致就是王进、史进、鲁达故事所花费的时间。

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之所以发生在宣和元年,是因为这一年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而引发宋徽宗“革佛”的一大推手之一,就是蔡京。《宋史·蔡京传》说:“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政和七年六月,“以明堂成,进封蔡京为陈、鲁国公”。

因而,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针对的是宋徽宗,同时,也隐射了蔡京。

这是政和七年及以后的北宋历史,高俅与史实相符的,大致就是做到了“殿帅府太尉”。那么,此前的高俅是不是《水浒传》所写的那样,半年时间就被宋徽宗抬举到了这个官职上呢?肯定不是。

《挥塵后录》中说,高俅原本是苏轼手下的小吏。东坡先生非常喜欢这个小秘书,因自己宦海飘蓬,担心影响高俅,就把他推荐给了小王都太尉王诜。确如《水浒传》写的那样,王诜又把高俅送到了端王赵佶那里。赵佶做了皇帝,便开始提拔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



从宋徽宗登基起,到政和七年,总共只有十七年时间。《宋史·徽宗本纪》证实,宣和四年,高俅“为开府仪同三司”,封昌国公,大致就是有了宰相的名份了。此时,高俅确实是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努力。

《水浒传》似乎压缩了高俅的做官时间,但是,施耐庵所讲的半年时间其实是一个文学表述。因为,书中并没有提到宋徽宗是什么时候登基的,说高俅坐火箭升官,施耐庵写错了,却无法指责作者的文学表述。

此后,高俅在前七十回书中还有派呼延灼征讨梁山的故事。然后,高太尉便暂时退出了《水浒传》。

施耐庵的《水浒传》到梁山大聚义时就结束了,从前七十回书探轶,梁山好汉还会有更精彩的故事。梁山的故事会继续,高俅还不会不出场呢?施耐庵会不会写梁山找高俅报仇,高俅又是怎样死的呢?



高俅会不会在《水浒传》中反转

尽管金圣叹否决“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是《水浒传》的总纲,但是,施耐庵在这回书中肯定阐明了《水浒传》的主题,而且,预告了这部书将写到什么时候,后面还有哪些重大的故事,以及梁山好汉的结局。

却说宋江出了九天玄女庙,被两个青衣女使指引,看到了北宋灭亡的最后两个历史大事。这两件大事,就是宋徽宗镇江复辟所引发的皇权之争(二龙相戏)、靖康之难宋徽宗、宋钦宗五国城坐井观天(二龙戏水)。也就是说,《水浒传》的故事将写到北宋灭亡的时候。

两个青衣女使把宋江推下了石桥,等于是梁山好汉参与了这两件历史大事,首先是与宋徽宗镇江复辟有关——两个青衣女使暗喻的就是策划宋徽宗复辟的童贯、蔡攸。

那么,历史真实又是什么呢?高俅在“二龙相戏”、“二龙戏水”的大事件中,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纪事本末》中说,童贯、蔡攸裹挟宋徽宗南渡,命高俅率三千禁军扼守泗州,截杀不愿难逃、试图返回汴京的将士官吏。高俅并不从命,但又无可奈何:

高俅父子兄弟在傍,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贼在侧,不敢辄发一语,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愤。

由此可见,高俅与蔡京、童贯一党并非一路人,续书《征四寇》说高俅也是“四贼”之一,毫无历史依据。别说“四贼”,就是北宋“六贼”,同样没有高俅的大名。

此后,高俅托病率兵回京。靖康元年五月,“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卒(《宋史·钦宗本纪》)”。

所以,七十回后梁山故事至少在“二龙相戏”时,有与高俅交叉的可能。而以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以及其他情节看,梁山好汉将在镇江再度造宋徽宗的反。然后,回师参加汴京保卫战,直到北宋灭亡。

从这个历史事件看,高俅会不会反转呢?梁山好汉会不会支持高俅,从而反对宋徽宗复辟呢?



九天玄女的“天言”是真是假

题主所问,大致说的是续书《征四寇》的高俅。在写到梁山好汉的结局时,续书罔顾历史与施耐庵在前七十回书的伏线,说宣和六年左右,高俅是“四贼”之一,联手蔡京、童贯、杨戬继续陷害梁山好汉。宋江等人都死了,高俅却还活着。

从上面的文章中分析,宋江及梁山好汉绝对不会死于宣和六年,而是要战斗到北宋灭亡之后。此时,高俅已经死了。

上文提到,在梁山二次造反时,立场是与高俅高度一致的。那么,有可能这个高太尉会反转了。这样的推测,施耐庵支持吗?

还是回到《水浒传》的总纲来说事。宋江在玄女殿受了三卷天书,九天玄女还以四句“天言”告诫宋江,说的是:“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内寇,处处见奇功”。



我认为,九天玄女这四句“天言”极有可能是出自施耐庵之手,只不过被续书作者篡改了。篡改的倒不是这四句话,而是反转了《水浒传》的原著故事与原著精神。怎么讲?

以“外夷及内寇,处处见奇功”来讲,这两句经历了几次篡改,因为先后插入田虎、王庆、征辽事,所以,不断的改写这两句。

《水浒传》遭遇大明王朝腰斩后,九天玄女的“天言”就没了下文。后面的文人陆续补写故事,补一个故事改一次“天言”,于是,就有了很多种版本。

其实,施耐庵写的“外夷及内寇”,大致讲的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故事。梁山好汉招安后,先去打方腊,然后北上攻打幽州,最终,抗击金兵。所以,这两句“天言”是以这些故事来“应验”的,绝不是续书所写的神剧。



而“遇宿重重喜”在前七十回书中已有初步验证,讲的是吴用赚金玲吊挂,大闹华山的事。至于宋江是否借助宿元景而得以招安,那是续书说的,施耐庵恐怕不会这样写。

“逢高不是凶”并非说的是高俅征讨梁山,不会给山寨带来凶祸。假如是这样写,那么,害死宋江等梁山好汉,怎么就不是“凶”呢?

所以,结合“二龙相戏”的故事,以及历史真实,高俅这个角色极有可能反转,梁山二次造反,与高俅的立场一样,便不是“凶”了。

那么,高俅陷害那么多人,难道最终会变成好人吗?

这一点,还得从头说起。



《水浒传》隐写的历史究竟是什么

林冲的故事中,有一个被很多读者诟病的情节,这个情节就是林冲在沧州道上出卖了鲁智深。

林冲的出卖是施耐庵写得很清楚的,再辩驳都没有用。但是,施耐庵说的是、鲁智深“遇林而起”。因为林冲的出卖,高俅逼迫鲁智深上了二龙山,做了宝珠寺的住持方丈,又“遇山而富”。

从林冲的故事中,施耐庵是如此的反转坏事的,也是如此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梁山好汉不是一出场就是侠义好汉,而是妖魔,做了很多妖魔的坏事。

可以说,梁山一百单八将都不是什么好人,经历“还道”后,才走上“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之正道,成为侠义英雄的。

那么,高俅会不会也是这样一个可以反转的角色呢?



这倒不是说高俅此前的作恶就可以原谅,反倒是让梁山好汉“遇高而起”,而是相对蔡京、童贯等人来讲,高俅并非《水浒传》的大奸大恶之人。为何?

简单的讲几件事,来看看《水浒传》中到底谁是最大的奸佞,谁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乱臣贼子。

施耐庵认为,北宋末年宋徽宗失道,引发了江湖好汉的大聚义。而导致北宋速亡的,则是“宋金海上之盟”,联手金国攻打辽国,金兵因此勃发狼子野心,入侵北宋。

首先,鲁达是“关西五路廉访使”,这个官职本身就是作恶多端、鱼肉百姓的镇关西。历史上,童贯“尝十使陕右,审五路事宜”。鲁达的故事中,就隐藏着童贯的影子。

在渭州城,鲁达遇见了“金二”。为何施耐庵把金翠莲的父亲叫做“金二”呢?对看梁山好汉攻打曾头市的故事,原来,这个“金二”指的就是照夜玉狮子的主人、金国的王子。

这个金国的王子叫斡离不,也就是完颜宗望,此人正是灭掉北宋的元凶之一。斡离不就是金国的二王子,施耐庵以“金二”来隐写这个灭掉北宋之人。

鲁达与金翠莲父女的故事,还牵扯到赵员外,这个赵员外很明显隐喻的是宋徽宗。把这些符码连起来,施耐庵的寓意便十分清楚了。关于这些隐喻,我在其他文章中有多次解读,此处略去不讲。



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起因都是因为来自涿州的盗马贼段景住。涿州在当时是辽国属地,段景住就是辽国的汉人。施耐庵这样写,非常如何历史真实。引发金国人进攻北宋的,就是一个辽国的汉人马植。

所以,段景住是盗马贼,两次因为马匹而引发了梁山对金国人的作战——这不就是马植投奔童贯,开启了北宋速亡的历史吗?

马植的平辽策虽然得到宋徽宗的极力赞同,但是,反对派也不在少数。反对派中,就有高俅。

《水浒传》中的很多细节,都暗藏着历史真实,施耐庵所主张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针对的就是金兵入侵。所以,以《水浒传》的主题来衡量人物,童贯一伙才是书中的最大坏蛋。

那么,高俅呢?我觉得有可能在七十回书之后,梁山好汉“逢高不是凶”,这个角色是有可能反转的。



因此,高俅之死会在七十回书之后写到。但是,高太尉肯定不会是续书那样,与蔡京、童贯沆瀣一气,继续变本加厉的残害梁山好汉。

2022-07-02

这非常的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高俅是北宋末年的权臣,在《水浒传》中高俅能上位,完全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好靠山,也就是宋徽宗。高俅没啥本事,就是一个地痞无赖,踢球踢得好,刚好对赵佶的胃口,在赵佶登基后,高俅也得到了抬举。

向高俅这种一无长物的人,怎么才能把位置坐稳,方法很简单,广罗党羽,打压异己,所以高俅一上台就搞王进,不只是因为王进得罪过高俅,也是高俅要在太尉的任上立威。

越是像高俅这样的人,“小人得志”后,眼里越是容不得“沙子”,可能也有不少读者会有同样的疑惑,高俅已经官居太尉,为啥非要和林冲这样的底层军官过不去呢?其实高俅没那么恶趣味,主要林冲把高衙内揍了,高衙内是借着高俅的势才这样为虎作伥的,高俅绝不容许自己的权威被反抗,所以才会被大费周章的搞林冲。

而宋徽宗本身就是一个昏君,他身边聚集的这群人,都是些对他唯命是从,阿谀奉承的人,高俅,童贯都是靠着奉迎宋徽宗逐渐手握大权的,皇帝就是他们最大的靠山,只要他们不互相倾轧外,谁能动得了他们呢?

而正义之人,就比如鲁智深,他们本身就比较憎恶高俅之流,所以自然不愿意和这些人同流合污,向林冲,杨志虽然对这些贪官污吏,对朝廷不满,但是在他们落草为寇前,也绝不敢对上司们翻脸,很多人只能委曲求全,但是自己不反抗,心怀不轨的人就不会来陷害自己吗?

有些时候,也许和陷害自己的人无冤无仇,甚至还有恩于陷害自己的人,比如林冲和陆谦,但是在名利面前,出卖良心的人比比皆是,而往往受害的就是林冲这类委曲求全,武松这一类“正义”之士,而高俅这一类人却成了斗争中的获利者。

2022-07-02

《水浒传》里所谓的“108将”(加上晁盖和王伦110人)称得上“正义”的也就十个左右,他们有小部分还是被俘虏和哄骗上山的。所谓的“农民起义”更是无稽之谈,里面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农民。

2022-07-02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杀妻之仇,夺妻之恨这都能忍?以林冲的武艺,脸上被刺字只是借口,真要无所不用其极的去杀一人,那人岂能不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道理的,梁山少说也有数万人马,其中穷凶极恶之徒不在少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确实让人向往,武松连老虎都能赤手空拳的打死哩,果然是英雄好汉!可是他们不事生产,酒肉何来?这些都经不起细想。

和这些心黑手狠之人为伍,心气也就低了。梁山为何能成事,是因为大举义旗,何为义气呢,那便是小弟闯下了祸事,大哥替他兜着。这样的事情放在普通人身上也就罢了,然而放在这些被朝廷通缉,走投无路凶人身上,却是包庇了难以计数的制造了破家之恨的刽子手。

总不该个个都是被冤枉的吧!宋江不知道吗,只是因为这些都是他的筹码,而林冲,武松等好汉是他的虎皮大旗,也是那些小弟的保护伞。有他们在,朝廷想动手也得掂量,有‘大哥们’在,我杀你全家,你来报仇啊!混着混着,林冲和庇佑高衙内的高俅又有多大的区别呢,谈何正义?

也难怪孟母三迁成为美谈,看看这师出同门的四人——卢俊义、林冲、史文恭、岳飞,上了梁山之后两人有了怎样的变化,结果是卢俊义都欺师灭祖啦!史文恭射杀晁盖,他便将其活捉,剖腹挖心祭奠晁盖......

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古人都讲究这个吧?卢俊义对同门行此残忍之举,把师门放在了何处,林冲没有制止,眼中还有他的那个师傅吗?如此不仁不孝不忠不义,可算取死之由?


高俅为什么没死,因为他们都是恶人啊。只是宋朝比梁山这个小朝廷更加的强大而已。

高俅,在水浒中只得算是个小丑。

水浒一百单八将,多多少少都与高俅老儿有些牵扯,梁山众人结局大都不好,征方腊死伤不少,还有病死的,出家的,招安被杀的。

水浒传其实是个悲剧,整个故事一开始就是悲剧。因为历史摆在这里,后人写书也不可能改变已经发生的历史,再怎么歌颂英雄人物也不可能让英雄们推翻一个王朝。我觉得水浒传不行看他的故事,主要看人物刻画以及兄弟情义。这样看水浒传会另有一番风味。

再说高俅,他没被写死。有几点原因吧,梁山好汉大都与其有仇,为什么一个太尉能得罪这么多人,其实众英雄只是受压迫百姓中的佼佼者,是谁压迫人民,归结起来是皇帝,高俅代表了朝廷,代表了统治者,把统治阶级写死了,施老先生估计没写完就进去了。没死也恶心一下当权者。还有一个原因,梁山众人虽是英雄,但其实是寇,宋江为什么选择招安,他想要一个名分,不可能真的把政权推翻了,只能跟朝廷讨赏,给兄弟们归宿,不再颠沛流离,结局大家也都清楚了,反贼只有一个下场就是死,有的人明白个中道理,自己退出了,而宋江凭着一丝侥幸还想为兄弟们争取一把,可惜了。梁山英雄没了,却恶心了朝廷,也造成了招安事实,高俅一败涂地,却没有死,为的就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意义就是受压迫的人民挣扎一番,也无法改变被统治阶级的压迫。

全是个人的想法,谢谢。



2022-07-02

《水浒传》是悲剧,作者故意把梁山好汉结局写得悲惨,而让高俅等奸臣高枕无忧。作者这样写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与历史保持宏观的一致。虽然水浒是小说,但毕竟是在北宋末年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的,高俅是历史人物,水浒中的高俅在细节上是虚构的,但宏观的线条不可随意更改。历史上的高俅结局可谓相当好,是寿终正寝。所以,水浒中不可能把高俅的结局写得太差。

二、突出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如果说梁山好汉代表普通百姓和中下层武士的现状,那高俅代表着权贵阶层。梁山好汉如此自降身价向权贵示好,特别是宋江,活捉了高俅,不杀,还赠送金银,指望他为招安说句话,可他连半个招安的字也没提。宋江征战后,高俅马上陷害宋江卢俊义。代表着中下层与权贵阶层的矛盾不可调和,并不是中下层人士努力向权贵示好,为他们分忧,他们就会接纳中下层人士。为了突出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把梁山好汉全写得很惨,而奸臣毫发未伤。

三、突出皇上的昏庸和重文抑武的失败。经常有人会问,靖康之耻时,梁山好汉要是担任武将会如何,杨家将要是担任武将会如何,意思是,北宋灭亡,怪不了别人,皇上不信任武将,奸臣陷害忠臣,皇上假装不知情,皇上防止武将造反,把名将兵权收了,武将家人得不到重用,久而久之,国家没有可用大将。没人关键时刻,谁来为你抗敌?

综合以上三个原因,作者故意塑造了梁山好汉的悲剧命运,而奸臣则是皆大欢喜。情节上虽然有些夸张,但原理是非常严谨的,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北宋重文抑武的失败。

2022-07-02

水浒开篇第二回,说到高俅发迹。从一个被逐出东京的小混混,几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了宋徽宗身边的大红人,而且官至太尉,高俅的当初和此刻,真是云泥之别。当然,高俅虽然位居高官,本质未改。他一上任就报复当年仇人之子,而后更是陷害林冲,逼走鲁智深,赶走杨志,由此引出了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

说起来,梁山好汉确实很惨。即便落草,也不造反,即便打败朝廷大军,也没有占州据城。相反,他们接受招安,又参与征辽、平方腊等,为朝廷立功,为百姓造福。

可惜的是,如此正义忠良之辈,最后要么被害死,要么出家,要么自杀,要么罢官,要么为民,要么出海,鲜有做官善终者。而大奸臣高俅,却依旧活跃,既没有罢官,也没有死。甚至作恶被皇帝察知,也依然高居太尉之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作者在隐喻什么吗?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可以说作者没有隐喻,也可以说作者有所隐喻。

其一,历史事实大抵如此

北宋末年,徽宗昏庸,奸臣当道,蔡京、童贯、梁师中、朱勔、王黼等人弄权,他们或以才艺迎合皇帝,或者投皇帝所好,比如搜集天下奇珍花石等,以至于朝廷动荡,社稷沦亡于金人铁蹄之下。

这些奸臣中,高俅也是一位。他的确靠驸马王都尉等人提携,也的确做了高官。在宣和四年就开府仪同三司,封昌国公,后来靖康元年,高俅死去。从徽宗继位到宣和四年,差不多21年时间。这说明,水浒中“忽一日”宋徽宗要抬举高俅,而后半年让高俅升到太尉,其实差不多是20年时间,这样才与历史符合。

也即是说,历史上高俅的确没被杀死,也没被贬谪发配,水浒作者虽然是写小说,但一切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改写,他无法改变历史,这是大趋势,大框架。所以即便宋江等人或战死,或被害死,高俅也没受到影响。

这就像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一样。尽管演义作者尊刘贬曹,但他却不能说刘备干掉了曹操,更不能写刘备统一三国,否则就是不尊重历史。同样,尽管游记里唐僧看起来十分懦弱,多疑,甚至直接把悟空赶走,为假经书所骗,但他最终还是取得了真经。

还有《前汉演义》《两晋演义》《说岳全传》《说唐全传》等历史著作,即便书中有魔幻情节,有不合历史的地方,甚至有错误,但大方面的原则仍然还是符合历史,该谁统一还是谁统一,该谁灭亡还是谁灭亡。

如果与历史差距太大,或者完全篡改历史,那顶多算是同人作品,而非历史演义类小说。比如《荡寇志》《反三国演义》等。

宋江等梁山好汉,也是如此。

尽管宋江起初曾横行齐魏,剽略山东,但结果他还是向张叔夜投降(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后来方腊造反,宋江等人则前往讨伐(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宋江招安的事,李若水还写进了诗中。他在《捕盗偶成》中提到“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水浒亦如是,尽管宋江多次大败朝廷大军,但依然招安,征讨方腊。这不是作者原创,而是尊重历史,基于史实所写。

史实如此,作者照着写,能有什么隐喻呢?显然没有。如果故意不照史实来写,那才可能有隐喻。

比如水浒中,高俅没有子嗣,把叔伯儿子,也就是堂兄弟认成儿子,也即是高衙内。但历史上,高俅至少有三个儿子,而且仪仗老爹的权势,都做了高官,也没有哪个儿子强抢女人,得过“花花太岁”绰号。水浒作者对高俅做官经历如此清楚,怎么会不知道他有儿子呢?很明显,作者故意这么写,目的就是骂高俅乱了人伦,绝了子嗣。

其二,可能隐喻高俅乱国

当然,如果说作者这么写有隐喻,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水浒毕竟是小说,不是历史,更不是纪录片,有虚构完全可以理解。比如《说岳全传》中,张俊最后居然被众人一口一口咬死,连那啥都被咬掉了,历史上不是这样。

所以,若是作者写高俅被罢官而死,或者说他死前受过许多痛苦,得了报应,也完全可以。可作者为何不愿意这么写,甚至不提高俅等奸臣之死呢?

其实,这可能是作者在说高俅等人祸乱国家,这才导致北宋灭亡。

很多人认为,高俅不是北宋“六贼”之一,又曾在苏轼落势时,帮助过苏家的人,所以,高俅其实不坏。这种说法,大错特错。

首先,“六贼”的说法不统一,高俅也是六贼之一。公元1125年,太学生陈东上书徽宗,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六个贼人,应该杀此六人,谢罪天下。

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衅。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但是,没多久陈东又说了,“乞诛六贼,谓蔡京、蔡攸、童贯、朱勔、高俅、卢宗原”六贼,这六贼之中包括高俅,这可以看做是另一个版本。

除了陈东的上书外,《西湖二集》里提到蔡京、王黼、高俅、童贯、杨戬、梁师成为“宣和六贼”。这些足以说明,高俅也是堪比六贼的奸臣。

也许,还有人说,靖康之难时,蔡京曾让高俅率三千禁军扼守泗州,截杀不愿难逃、试图返回汴京的将士官吏。高俅并不从命,却也没有办法。这么看来,高俅也不坏嘛。实际不然,高俅做过的恶,早就有人指出来了。

高俅初由胥吏,遭遇寅缘幸会,致位使相,检校三公,不思竭力图报,乃敢自恃昵幸,无所忌惮。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靖康要录》

而且李若水也说,“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既能表明高俅有罪,又说明其罪不轻,完全和童贯是一个级别。所以说,高俅就是“六贼”之一,他的过错导致金人长驱直入,虽万死亦难辞其咎。

评价一个人,要功过分开讨论。高俅有功,比如帮助苏家人(其实这是理所当然,受人之恩当图报答),但这些并不能遮掩其罪过,况且其功劳甚微,过错巨大,根本无法抵消。所以,不要觉得高俅帮过苏家人,就觉得他是好人,他的罪过无法被掩盖。

试图洗白高俅的人,不妨看看《靖康要录》和李若水对高俅的评价。尤其是李若水,他曾随宋钦宗至金营,怒斥敌酋完颜宗翰,舌头被割下后,李若水仍旧便怒目而视,以手相指,又被挖目断手,最后惨遭凌迟。经历过亡国之恨,才知道谁最可恶。

退一步来说,即便高俅不是六贼,他的不作为也是一种罪过,要知道身居高位责任重大,掌握禁军却害得禁军活不下去,导致禁军关键时刻发挥不了作用,这本身就是大罪。

北宋之亡,实亡于高俅之徒。所以,作者不写高俅之死,一方面是历史如此,另一方面也是说国家存亡,不仅要靠宋江等忠良之辈,也要靠朝臣努力。否则,就是宋江之辈再多,有一个高俅也足以亡国。就像岳飞和秦桧一样,岳飞之辈再多,碰到一个秦桧也救不了国家。

宋江等人的努力,没能挽救北宋,就因为高俅还活着。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g.cn/movie-comments/2600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