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让子弹飞

导演:姜文
主演:姜文 / 葛优 / 周润发 / 刘嘉玲 / 陈坤
上映时间:2010-12-16
时长:132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
  1. 首页
  2. 问题详情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想要传达什么?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想要传达什么?
2022-01-23

让子弹飞,一直以来在我心中是个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它能够真正把中国最传统的一面体现出来,淋漓尽致,一点都不遮掩。在华语电影中,还没有第二部能如此的发人深省,记得当时有影评人评论说《让子弹飞》题材太民族了,剧本也太本土化了,登不了国际的电影“大雅”之堂。但后来据说《让子弹飞》的剧本受到奥斯卡主办方青睐,获邀收录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官方图书馆(那是收藏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的地方),如今《让子弹飞》的剧本也成为众多专业参考资料中的一部,这就是对这部影片最有力的褒奖。

《让子弹飞》故事的设定在民国,战火纷飞,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年代,所描述的人民很懦弱麻木,作为一个贫苦生活着的老百姓,他们需要的就只是能活着,有口饭吃就是幸福,如果哪天能看见欺压自己的人被推翻了,那更是再过瘾不过的事了。姜文看清楚了这一点,看明白了人民的习性,懂得人民的需求。知道如何调动人民,不能因为无知而不救。执政者要尽自己的力,让人民觉得幸福。

导演姜文在影片中大段地流露出他精英主义的倾向,但结局却似乎走向了思考。当大家看重了鹅城的风云变幻,我最欣赏的,却是张牧之仰望雄鹰的眼神,仿佛只有他一个人找到了理想,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孤独中追求。

文L

2022-01-23

这个主题,,,四五年前可以说下,现在不好说吧?虽然不见得一定是什么,但现在那什么都是坑,逮谁都往里面扔,曲解的话不尊重艺术,尊重了艺术和事实的话万一说的话别人不爱听怎么办?换成以前不爱听最多是对骂啥的,气氛好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辩论,现在万一辩论有人送快递查气表那不是很影响思路~虽然还是有人在喊怎么周润发了大家都好,不过总归还是有武状元之类出来反驳与辩论主角提出的论点,,,虽然武状元最后拿了把椅子,但你我大多数人还是如鹅城夜晚来临时一般,默默关上了自家的门窗,蒙头睡觉,,,,,,,,

2022-01-23

张麻子打下黄四郎的碉堡后有段经典对话。

张麻子:“我问你个问题,是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

黄四郎:“我 。”

张麻子:“再想想 。”

黄四郎::“不会是钱吧?”

张麻子:“再想想 。”

黄四郎:“还是我。”

张麻子:“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你说姜文想表达什么?当然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啊,推翻地主阶级统治是广大人民的强烈愿望?。

观影公号:黑猫在线?

2022-01-23

前面剧情紧凑幽默讽刺烧脑。期待正义的胜利让人兴奋。当我以为喜剧收尾的时候。所有人都离开他了。同富贵容易,共患难难, 前面姜文和弟兄们出生入死。胜利的光环说没就没。有点接受不了他孤单一人的结局。感受最深的是,这里是魔鬼的世界,贪婪与恐惧结盟,可怜与可憎一体,愚昧无知相得益彰,丑陋无耻相互恭维。难道是我们所经历的时空幻化吗?隐晦之作,但却有着自身的骨气和三观,逞英雄也靠的是智慧和勇敢才能成事。有勇有谋,真汉子!

2022-01-23

《让子弹飞》背后的想法可以做形而上的归纳,只是我并不认同。

仔细说一下。《让子弹飞》里面3个主角标签分明。一个是体制边缘带有异端色彩的麻匪张麻子,手里有枪,实际上是体制的对抗者;一个是浑水摸鱼的老汤,利用体制,不讲善恶;黄四郎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

张麻子加上老汤,先是骗黄四郎的钱,最后更是革了黄四郎的命,好像有推倒大山引领解放的意思。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张麻子不是自觉要革命,用他的话说,就是站着挣钱,不跪着活罢了。当他成了县长,却要为鹅城百姓带来公平。这一点是在做县长之前他自己也没有想过,或想不到的。

张麻子道德上没有大毛病,鹅城人怕的不是说他是个恶人,而是如果他搞不定黄四郎,自己又没处说理,最后要倒大楣。所以,当张麻子喊着枪在手跟我走时,他们回应的是:谁赢跟谁。这也属于劣根性。

批判劣根性当然不是姜文的重点。在《让子弹飞》里,绝对主角是一个吆喝着公平的英雄张麻子,他让电影陷入这样一个逻辑,那就是指望有一个明君,然后老百姓交出自己的稀有,让这个明君给你你公平。说实话,有瞎猫撞到死耗子的时候,但长期看来,结果可能是既无法公平,也没了自由。这一点看看历史上清官多难出,窦娥有多少就知道了。

人不能靠押宝活。一个平凡的世界里,人们应该不会轻易有造神的想法,也不会去伤害没伤害自己的人。可是自己如果受到伤害的话,有说出来的自由,有反抗的能力,这才是避免鹅城遍地最不坏的办法。

2022-01-23

对国民性格的讽刺,对一个想象中的城市的热爱。

先来说说他对想象中的城市——北京的热爱。

对北京有特殊感情的,不只有姜文,无论从文学还是现实的角度,每个时代的北京人,都对她有着说不完的情意。

在众多北京迷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民国时代的北京,那个被特意称作北平的城市。对老舍来说,北平是真爱,而“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郁达夫说,为留住北平的秋天,他“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梁思成,在改天换地的时代,在不知道自己的发言会带来什么后果的情况下,也认真地建议着:“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

▲年轻时的梁思成和陈占祥。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

我们通过各种资料图片,看到的北京,并没有这么美,这么值得以命相搏,在慈禧太后出殡的照片里,在外国记者拍下的北京街景里,北京荒凉、落寞,人们梳着大辫子,穿着破衣烂衫,脸上带着麻木的表情,在那里围观砍头、凌迟,车夫在拉车,灾民在买儿卖女,妓女穿着一身的好衣服,画着精致的妆,却蹲在墙角的石头上,等待客人的光顾。

但或许,是因为那些照片的作者,是带着猎奇的心思来的,是主题先行的,北京在他们的镜头里,非如此不可。

而在北京人的笔下,北京那么美,那么绿,那么沉静,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蒋梦麟曾在他的《西潮》中写道:“如果你站在煤山或者其他高地眺望北京,整个城市简直像是建在森林里面……根据由来已久的皇家规矩,北京城里只允许种树,不许砍树。年代一久,大家已经忘记了这规矩,却在无形中养成爱护树木的良好习惯。

▲电影里的北京,有很多树。

《城记》的作者王军珍藏着一张老照片——1912年在白塔俯拍的北京,“多美啊!这样一个可以供养100多万人口的地方,基本是一个森林,每个院落都有树,一片绿海。绿树下面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

而在作家林海音在196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城南旧事》,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北京也是那么的沉静,幽深的胡同,浓荫匝地的院子,质朴的女佣人,憨厚的人力车夫,悠长的童年,值得安放一个童年,一段乡愁。

同样作为北京人,王小波笔下的六七十年代的北京,也有着强烈的颜色、气味、形象。在《白银时代》和《黄金时代》里,他都写到过北京秋天的白杨树,金黄色的叶子,潮水一样涌上来,潮水一样退下去。整本书都有一种在秋天的长路上甩着手行走的味道,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到尽头。《青铜时代》,则始终有一种宝石的艳光,伴随着我的整个阅读过程。

北京沉积着无数人的梦,又把这些梦,变成了飘浮在北京上空的一个大梦,进入北京的人,其实是进入这个大梦之中。

姜文则用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邪不压正》,给了我们一个新北京,一个新的迷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北京。

姜文的北京,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

这么多人写过、画过、拍过北京,但姜文的北京,仍然是最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北京,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

《邪不压正》中的北京,看起来非常真实,细节都经过考证,房屋、物件,都是不惜成本搭建的。在整个背景上,各路传奇与市井社会快速切换,最不寻常和最寻常的意向共同存在。种种看似矛盾的情景造成的反差,却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而又感到异常熟悉

▲姜文电影,对细节的要求很高。《太阳照常升起》里,他为了找到一双合适的凉鞋,大费周折。而在《邪不压正》里,所有的细节都是写实的,就连日军进城时,腿上绑带的长度和绑法,都是经过认真考证的。

但在极度真实的现实细节的基础上,铺陈了导演姜文极度不现实的魔幻色彩。

电影里,多次出现过宽阔的城墙,那个城墙,显然不是真实的北京城墙,而是根据梁思成先生的构想制造出来的,宽阔到可以跑飞机,给城市里的居民,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可以休憩的地方。

▲梁思成构想中的北京城墙。

蓝青峰和亨德勒的几场对话,都发生在那段城墙上,说话的时候,天色已经近黄昏,两个人走在城墙上,远处的城市里,浓荫乍地,把房屋都藏在了树荫里,大大小小的院子里,都已经点上了灯,透过树荫射出来。

还有让李天然奔走跳跃的屋顶世界,看似真实,其实也是不真实的,屋顶世界,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给李天然提供了逃避的片刻。而他和巧红的对话,也多半发生在屋顶和天台上,巧红像一个天外飞仙一般,给他启迪和鼓励。

▲电影里,屋顶上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

还有李天然藏身的钟楼,也是远离尘嚣的,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可以隔岸观火,可以获得身体和心灵的暂时宁静。但这样的地方,在现实中也是不存在的。

还有“香山天体营”“不老针”和自拍,这些斑驳绚烂的细节,既可能发生在那个时代,又能被现代人理解,带有浓厚的拼贴色彩。

姜文心中的北京,是北京又不是北京,事实上,他电影里的那些地方,都有具体的形象和名字,却又不是那个地方。姜文曾这样谈论他的创作心得:“无中生有出一个似乎存在的,让你觉得比现实世界还真实的一个世界,这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有时我甚至分辨不清楚现实生活和电影生活的界限。就是说,有的时候我可能更需要电影生活。”

▲北京梦的灵魂,还是人。

姜文是一个生活在大梦里的人,他生活在北京,同时也生活在一个由他构想出的北京,这个北京,浓荫遍地,鸽哨漫天,又光怪陆离,处处玄机,是一个不可能真实存在的乌托邦。

所以,影评人三童,以梦为手段,解析了姜文的全部电影,认为姜文反复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亦真亦幻的梦境。

包括一个又一个亦真亦幻的城。

在《侠隐》的最后,西直门大街上滚滚烟尘,一辆接一辆的日本运兵车,满盖着黄土,像股铁流似的,在血红的夕阳之下淹没过去。前朝武人蓝青峰,对现代侠客李天然意味深长地说:“天然,别忘了这个日子,不管日本人什么时候给赶走,北平是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古都,这种日子,全要完了,一去不返,永远消失,再也没有了。”

而在电影《邪不压正》的片尾,当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爬上房顶,望着一色灰瓦晴天的城市天际线,大声呼叫喊着“巧红”的名字,他心中真正呼唤的,又何尝不是那个令人魂牵梦萦,而又百感交集的北京呢?

2022-01-23

心知肚明啊!反映一个社会现象,终于都在现在一样的一样的,被印证了,貌似大老粗的姜文,实际上是一位很有思想和睿智的导演,喜欢他的电影四川话版《让子弹飞》,更喜欢他的演技和风格!

2022-01-23

我认为他是智者,他已直观通俗方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革命。中国历史上三两百年一次的改朝换代就是杀掉部分就地主,土地生产资料再次分配,降低社会矛盾。几代人后,土地再次集中,贫富严重不均,再次战乱,再次杀地主分土地,改朝换代。

2022-01-23

姜文借片中台词说的很清楚,他拍的这部电影是:“比喻,比喻,我他妈说的是比喻。”仅举一例,张麻子带着众人攻下碉楼之后,众人争相抢夺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各种椅子,因为椅子就是位子,就是权力。

2022-01-23

毫无疑问是映射时政:坐着马列握着枪杆子,吟诗作对吃着火锅唱着歌,却是一帮只会喊口号鱼肉百姓买官卖官附庸风雅的贪官骗子,完全就是社会百花茼的呈现;“让子弹飞”就是让这些贪官污吏奸商权贵们再“疯狂嚣张”,俗语云: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张麻子”是为拨乱反正再革命而生的英雄,其在形势严峻时随波逐流,最后抓住机会借大势所趋时势造英雄做成大事!但结局是悲情的,又一个恶性循环,因黄四郎根本就没有死,黄四郎这样的人也不会死,故:革命远未成功,有志者还需不断努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g.cn/movie-comments/1892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