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流浪地球

导演:郭帆
主演:屈楚萧 / 吴京 / 李光洁 / 吴孟达 / 赵今麦
上映时间:2019-02-05
时长:125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
  1. 首页
  2. 问题详情

如何评价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

如何评价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
2021-10-31

我从不追星,也很少看电影,但《流浪地球》我是认真看了,总体感觉:震撼!所以它冲44亿我期待。

第一,为作者思维震撼。作者站到星际的宏观以一颗包裹宇宙的胸怀看待地球,又以显微镜的微观视角解剖地球数千米地下城和城市里人的情感,还跨越数百年的时空,架起人(儿子)与星(爸爸)之间时断时续的心灵桥梁,把神话做成事实,真的想看看老刘长的什么样。《流浪地球》的附加值还会延伸增长。

第二,为开创先河震撼。《流浪地球》另一个亮点是突破了世界科幻片就科幻做科幻的模式和格局,祖父、父亲、儿子、妹妹,亲生的、收养的,不同人种之间,不同语言之间,赋予行星以人的情感,让冰冷的科幻有了温度,让科学幻想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使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放大了自己的格局。

第三,为中国制造震撼。《流浪地球》结束了中国人只有听外国人散扯科幻的历史,第一次就能干的有模有样,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也该出一个这样的人了!他把中国人的面子争来了,也把中国人的胃口搞大了,有第一部就有第二部、第三部……。虽然这部电影还有不足,但我希望大家不要自诩所谓的教授在鸡蛋里挑骨头,不要让民族的大爱流浪。谢阅互关同行。

2021-10-31

我们一直在探索可以向世界传递什么价值观。从《英雄》到《长城》,再到《流浪地球》,我隐约感觉这种价值是存在的。

1、刺客和君王都是英雄

刺客为了苍生,要杀秦始皇,是英雄;

诸为侠客,为了让刺客接近秦始皇,牺牲自己,也是英雄;

秦始皇要一统天下,还是英雄。

抛开过去的黑白色,告诉我们英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为理想信念奋斗的人。

关键是英雄的海外票房很好。

(张曼玉真美)

2、长城

长城虽然争议很大,但相比于《白幽灵传奇之绝命逃亡》、《功夫之王》而言,其是传递了价值观的:信任。

这是东方西方互通的价值理念。不一样的是,东方的牺牲精神,为了苍生,可以冒险、可以牺牲、可以常年驻屯边关。

(长城)

遗憾的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被绚丽的特效所遮盖。

3、流浪地球

饱和式救援,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有句台词:“明知道是死还在想胜利”。

(流浪地球)

都想要一个答案,答案就是希望。为了希望可以去牺牲自我。

不惜代价救援杭州,救援失败;去了苏拉威西发动机,有人点燃了;最后要点燃木星,选择尝试。

侠之大者,明知不可为,还要为之。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现在最想看的其实是(疯狂外星人),我想王勃一定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次(飞驰人生),我觉得大家的眼光肯定不会错,相信大多数人。


再次才是(流浪地球),算是支持一下国货吧。但说真的,并不太感兴趣,感觉他们老是打着民族科幻片的旗号,让大家去看,消费大家的爱国情怀,还有就是到处刷,对自己电影的品质反而没有太大的信心。还没看,其他的不便评论。


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最好在比较平静的心态下看。他的喜剧之王+了个“新”字。感觉名字没起好。完全可以起一个新的名字。几年才出的一部电影,何必蹭老喜剧之王的光芒呢!

再就是(小猪佩奇过大年),我也一定会去看,除非没时间。因为头条送了4张(小猪佩奇过大年)的电影票,而且刚好我孩子多。哈哈!

2021-10-31

泪奔的地球和动容的观众:《流浪地球》为什么好看?

刘慈欣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常常在宇宙的大尺度之下,以人类的生存危机,拷问科学技术、人性和人类智慧。

电影《流浪地球》一经面世,就看哭了刘慈欣,赢得了很多观众的一致点赞,可谓看点与泪点齐飞,深厚与感动齐现。观众议论纷纷,如中国首部科幻大片一鸣惊人,硬科技够硬,具有史诗性品质、英雄主义精神等,外媒也盛赞中国电影工业进入了“太空时代”……

具体而言,让我们来看看《流浪地球》好在哪里?


首先是陌生化看点:反向思维的“杞人忧天”
。 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新的故事,以及新颖的讲故事方式—— 这是对所有文学类、影视类、舞台类作品的最根本要求。

美国科幻大片中的灾难片已经非常多了,也走向了类型化。比如核弹爆发、外星撞击、地震海啸、生化危机、异形入侵等等。

中国古代故事“杞人忧天”也是担心“天塌地陷”。美国很多科幻大片延续的就是这种思维。

而《流浪地球》反其道而行,不是外来星球、陨石或其他物质撞击地球,而是因为太阳即将毁灭,因木星的吸引力引发地球撞向木星的灭绝危机。 如何应对危机,故事环环相扣,展开一系列生与死、智与勇、牺牲与拯救的震撼性情节。如地下城、火种计划、逃逸策略、计划与反计划、引爆氢与氧从而分离木星与地球等,并衍生出一连串悬念, 产生且叠加了陌生化效果,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观众被磁石一般的故事情节及发展紧紧吸引……


第二是史诗性品质:宇宙尺度的宏大叙事

大刘的作品大多恢弘大气,大开大合,在宇宙和时空的尺度之下,讲述气势磅礴的故事,《三体》作为其代表作就充分展现了这种史诗风格。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是在人类数千年的未来背景下,在科技发展的预设场景下,以科幻思维探究地球生存发展、人类生存发展的前瞻性问题,如“联合国五常”、“各国救援队”指向世界背景及人类的共同命运——地球该何去何从?人类将何去何从?故事中涉及的地下城、太空城、永夜、物种备份、人工智能、巨大发动机推进器、距离以光年计的人类新家园等概念,则展现了作者大开的脑洞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

史诗性品质也罢,宇宙尺度也罢,宏大叙事也罢,关键需要大片特效的精彩呈现和逼真效果。《流浪地球》以“国产”团队为主,工笔、大手笔绘写了“情境”世界观、太空环境、灾难场景等瑰丽壮观的画卷,其背后的支撑是工匠精神:3000多张概念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几乎全实景以及7000人的幕后团队……


第三是巨人式精神:团结协作的英雄主义

时间、空间无限,宇宙尺度宏大。

而对于人而言,最宏大的应该是人的伟力。 《流浪地球》彰显的是群像式的英雄主义,而非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其与美国大片的一个显著区别。

这部中国科幻大片当然有个人英雄主义,刘培强就是典型。刘培强绝然违抗联合国和人工智能精密计算之下形成的指令,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决断、气魄、反常规、独当大任、大智大勇、勇于自我牺牲等,这些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这在刘培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流浪地球》不仅塑造了刘培强,而且刻画了一群英雄主义人物,这些人物缺一不可。比如除了刘培强,英勇牺牲的还有老何等人物。而当听到朵朵感人至深的广播后,各国救援队不再回家,纷纷掉头开赴救援现场,众志成城,推动“撞针”,力图完成木星与地球之间氢氧的“点火”……

这种群像式的英雄主义与人性相辉映,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超越了国界和民族,展示了一种伟岸的“巨人精神”,爆发出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这种英雄主义反照的则是: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在这个意义上,地球人就是一家人!

最前沿,先行者总部——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经行天下光未央欢迎交流,欢迎订阅——

2021-10-31

首先要说明,大刘的小说《流浪地球》与电影《流浪地球》有很大的区别。要说硬科幻,原著比电影要硬得多。

电影《流浪地球》可谓基于原著中流浪地球计划大背景的深度改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只是流浪地球计划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现在进入正题,谈谈大刘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大刘于1999年创作的一部中短篇科幻,讲述的是科学家发现太阳加速老化,四百年内将发生氦闪,之后膨胀成红巨星,地球难逃一劫,为了文明的延续,人类带着地球一起逃亡。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小说以主人公回忆的形式,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的纷纷扰扰与众生百态,并对如此极端环境下的人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等问题展开探讨。

实际上,《流浪地球》中太阳膨胀吞没地球这个设定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现有的恒星模型,太阳确实会演化成红巨星,并可能吞没地球。不过,这大约是50亿年后的事了。也就是说,大刘基于这一科学理论,将这场灾变足足提前了50亿年。

面对如此终极灾难,人类该何去何从?科幻小说可以探讨各种可能性。据大刘自己透露:

当时共构思了6种逃离灾难的构想,计划借此写出6篇科幻小说,但到目前为此只写出了《流浪地球》和《微纪元》两篇。流浪地球只是这6种逃离方式中的一种。

流浪地球无疑是最浪漫的一种逃离方式,尽管在科学上不一定可行。同时,这个创意暗藏着中华文化中人们对家乡和故土深厚的感情。

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生命的出现可能只是一种偶然。要想让地球生命得以延续,必须放眼太空。要知道,地球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小尘埃。像《流浪地球》这样的小说和电影,能够引发更多人对太空的兴趣与思考,这是很有意义的。

最后,强烈建议大家去看《流浪地球》原著,真的很精彩,很震撼!

2021-10-31

在山西娘子关电厂巨大的烟囱之下,刘慈欣默默的完成了科幻作家们,必须要做到的一件事情——毁灭地球和太阳。

这个小说表面上写的是一个悲剧,实际上它表现的是我们的地球和太阳在宇宙中的地位,尤其是对于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说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时候,我们心里涌起了更多的是暖洋洋的诗意。这是我们从居住在地球表面的一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的。

嗯,假如我们能够提升,嗯,从更大程度上来看这个事情,更大的空间和时间的尺度,我们就会发现地球不但是宇宙生命的摇篮,还是一艘岌岌可危的救生艇。太阳为这艘救生艇,提供了必要的光热等生存条件。

嗯,在这个尺度上我们才能看到地球环境和太阳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才能够理解生命的出现为何是宇宙演化史上的奇迹,即便是我们今天仍然不能理解生命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能够维持生命已经是超出我们今天算能够计算和控制的范围。在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我们才理解了这一点。

所以在这样的视角下,任何个人嗯,都已经微不足道了。重要的是人类用科学技术智慧勇气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这些发展一定是在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才真正发生的。现代化,深刻的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科技和人生。

娘子关电厂计算机工程师刘慈欣曾经梦想成为一位科学家,嗯,虽然这个梦想没有成真,但他仍然成长为理工灵魂的钢铁直男。

在这部短篇小说里,宏大瑰丽的想象背后,是冷酷无情胜有情的科学定律和数字事实。比如生命圈2号实验的失败。比如地球和太阳在几十亿年之后的最终命运。人类的起源、形成和幸存只是一个侥幸事件。

当然我们不能把科幻小说当做科普作品,不要从科幻小说里去学习科学知识。科幻小说作家有权力嗯,在不违反基本的科学事实的前提下,进行某些天马行空的设想。嗯,包括在某些时候,估计改动某些科学定律,从而展开他设想的宇宙故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科幻小说属于虚构作品,只是借用了一些科学名词而已。

当大众走进电影院的时候,他们期待的不是一堂科学课。能够感动大众的一定是人间有情的故事。

2021-10-31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正好刚回复了《《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学硬伤,为什么多数人还是喜欢?(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57873629939761411/)》,请先参阅。

又注意到,已经有好几个网友回答了这个问题,那我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下吧:

目前,国内对于科幻作品的普遍认识,似乎是觉得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但我之前提到了,科幻作品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如果在超现实因素中,没有任何当代科学定律做支撑,显然只是有“幻”无“科”,即和科幻无关。

假如在一个文学作品中,只要含有超现实因素就能算科幻,那么中国四大名著都可以被列入科幻作品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传统上对软硬科幻作品的区分:

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可定义为硬科幻作品(以《海底两万里》为典型);

软科幻: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以《沙丘》为典型)。

我认为,上述那样的传统分类和定义在当下已然不妥,至少不完整,甚至不准确,容易引起混淆。

首先,科学本身不能简单地归类为“软”或“硬”,因为那些只是人为的分类,而不同门类的学科本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是逐渐递进的(这点将另文详谈)。

再举《基地》为例,其故事中的科学核心“心理史学”,就揉合了热力学、历史学、数学、社会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气体动力学、统计学、大数据分析、电脑、甚至量子力学等方方面面;

其次,霍金在新著《大设计》的开篇中提及“哲学已死”,意思是世间万物的演化,是遵循一个定律的,即爱因斯坦用其下半生所追寻的“T.O.E.”;

第三,如果按照传统软科幻的定义,那稍一较真的话,那么《山海经》、《西游记》、《聊斋》等神话、魔幻、奇幻、玄幻等,就都很容易被归类为科幻作品了,这可能也是为何近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仙侠、玄幻、魔幻当道的主因吧。

注意到,近年来,国内的文学评论界就将一些没有科学基础的超现实作品,如将《北京折叠》定位为“科幻现实主义”,令人诧异,不敢苟同。再强调一下:科幻必须是“科学”加“幻想”,有“幻”无“科”,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篇幅有限,点到为止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还没有来得及看这部电影,我的评价仅针对《流浪地球》的小说。这是一部悲观主义的作品,和《三体》想要探讨的内核是一样的。

我想,大刘是有深深的末世情结的,在末世中,人们如何自处,礼崩乐坏之后又如何自救?都是他书中要探讨的课题。这两本书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地球即将灭亡,只不过三体遭遇的是强大地外文明侵略,而《流浪地球》遇到的是太阳氦闪,氦闪之后,地球将会汽化,这时人类的唯一生路就是星际移民。

当然,如《三体》一样,末世中总会有很多阴谋,阴谋和逃生的欲望湮灭了一切,爱情变得微不足道,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息无踪迹,学校里不再有艺术和哲学的课程。人们开始战战兢兢,一方面高度文明,一方面一片荒芜。人们对婚姻没有忠诚,却依然在按照严格的程序申请结婚,拿着号码牌孕育下一代,就这样过了几十年后,科学家预测的太阳氦闪并没有发生,太阳似乎没有任何变化。于是,地球开始发生叛乱,阴谋论大行其道,人们认为,是当权者编造了一切,于是对5000名控制地球行进速度的当权者处以冰冻极刑,偏偏就在这是,可怕的太阳氦闪发生了,这时,正是阴谋论的人们合唱《我的太阳》的时刻,歌声戛然而止,那5000名已经处以极刑的人们如同雕像一般审判着一切。

最后的一幕实在是有史诗感,这也许就是大刘所追求的,《三体》中神级文明使用降维打击后,太阳系迅速变为二维,化为梵高的《星夜》,也是极浪漫极残酷的。

也许,无论如何选择,都是错的,身为宇宙之中微不足道的生命,有太多的未知太多的不确定,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相信科学了吧。

2021-10-31

《流浪地球》以演员要“骗”、太空服要租的穷人姿态,再次创造了科幻电影的奇迹,被认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也是一个多么好的消息。

但是,应当如何客观看待《流浪地球》的“火”呢?所谓的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所以,还是要凭真功夫和真本领,方能拍出好片子。

我们并不否认,这部电影确实拍得不错,确实很有创意。但是,能够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可能就不只是《流浪地球》有多好,而是中国科幻电影有多大的差距了。正是因为差距太大,才使得《流浪地球》的价值显得更高。就像人们对待春晚的期待一样,几乎失望的情绪会越来越大。原因就在于,春晚的平台已经很高了。而科幻电影的平台,则很低很低。很低的平台上,稍稍有点突破,就会很吸引眼球。

对《游泳地球》来说,确实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最需要的时段、最容易出彩的阶段,出现在了观众面前。因此,也就给了观众太多的刺激。如果像春晚一样,就很难如此之火了。所以,对《流浪地球》,更多的应当在分析其突破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落后,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差距。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流浪地球》出现,更希望有比《流浪地球》更有突破的电影出现。只有这样,中国的科幻电影才能兴旺发达。

2021-10-31

所有的牺牲都值得吗?值得,因为,那都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本片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短篇小说《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不得不飞向太空、流浪地球的故事。小说想象力丰富,基础理论扎实,硬科幻的内核带来一种冷峻、写实的风格,让读者印象深刻,但正是因为太过理性,读完之后很难让人引起太多的情感共鸣,而电影版《流浪地球》在原有故事构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人性在灾难面前的抉择和对众生的刻画,终于让这个故事摆脱了纯粹的天文物理范畴,转而拓展到另外一个更加感性的空间,在末日来临之前,上演了一段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拯救传奇。 自诞生以来,人类从一种懵懂的生灵,继而过渡到地球进化的顶端,靠的不是强壮的四肢身体,而是人类大脑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渴求,因为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让人类学会了利用工具、传播知识,并最终挣脱地球的束缚,飞向了太空,也许很多年以后,这种对新生事物的探索会被认为是一种幼稚的举动,犹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点燃了这根火种,人类才有可能突破自己,走向一个更加远大、也更加宽广的斑斓宇宙。 《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人在新时代的一个伟大尝试,长久以来,在科幻这个神秘领域,中国人往往都不知所措,过多的固有思维,让很多人都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科幻电影都是西方人的专利,东方人再怎么模仿,都不过是东施效颦,但这一次,郭帆导演和他的团队用成熟的制作和精致的细节,勇敢的向这种传统观念说了不,他让观众们看到,只要用心去努力,中国人一样可以拍出比肩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实际上,自古以来中国都不缺少科幻的土壤,古有嫦娥奔月、大闹天宫的传说,近代也出现了一大批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作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用自己瑰丽的想象,为中国科幻埋下了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后来人所要做的,只是在寒冬之后用一场春雨,让这些种子破土而出,进而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流浪地球》和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相比,想象力和思想性并没有太大的突破,然而电影之所以能够感动观众,是因为他在中国传统道德和家庭观念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所有人性的共通点,那就是不变的牺牲和付出,这种独有的的东西让人类有别于机器和计算机程序,不再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理想的追逐,对未来的期望,尽管过程伤痕累累、甚至险象环生,却从不妥协,永不言弃,对希望和未知的渴求,让人类跨越了一般动物的思维,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时代。 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创造了一个拥有一切天赋的女人潘多拉,并把她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同时送给了她一个密封的盒子,潘多拉没有抵抗住诱惑,将这个神秘的盒子打开,从此,人类就有了灾难、瘟疫和祸害,然而庆幸的是,希望被保留到了最后,虽然它依然没有从盒中飞出,却让人类有了对抗灾祸的勇气。当希望之光被点燃后,这种勇气瞬间照亮了阴霾的夜空,让人类在艰难而崎岖的前行道路中,找到了回家的路。 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站在木星前仰望这颗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在人类的已知历史中,这种对灭顶之灾的恐惧,已经牢牢的浸入了大部分人的血液,那只血红的风暴眼,仿佛像神灵一样,俯视着这个孤独的世界,有些人在它的注视下绝望了,放弃了抵抗,然而还有些人没有屈服,在地球和木星即将亲密接触时,他们奋不顾身的选择牺牲自己,在绝望中为人类寻找到希望,并打开了逃生之门,这些先行者,肉体虽然已经死亡,精神却幻化成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静静地守护着他的家人,守护着他们共同的家园。 对人类而言,没有人的文明,将毫无意义。《流浪地球》是对人性的讴歌和赞颂,尽管前方的旅程还很遥远,二千五百年的光阴,一百代人的努力,注定这辈子都没有人能够看到结局,但是,当有了希望和寄托后,这段漫长的历史将不再寂寞,当二千五百年后的太阳再次照射到这个蔚蓝的星球时,当贝加尔湖的寒冰终于解冻成水后,那些曾经战斗和奋斗过的灵魂,一定可以手牵着手,一起垂钓在贝加尔湖畔,这,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奥秘!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g.cn/movie-comments/1214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