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银河补习班

导演:邓超 / 俞白眉
主演:邓超 / 白宇 / 任素汐 / 王西 / 孙浠伦
上映时间:2019-07-18
时长:147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
  1. 首页
  2. 问题详情

《银河补习班》为何安排点映,并且排片还很高?

《银河补习班》为何安排点映,并且排片还很高?
2021-10-14

感谢邀请

《银河补习班》为何安排点映,并且排片还很高?

我想是因为制作组对这部电影《银河补习班》比较自信吧!才会安排点映。

事实证明观看点映《银河补习班》的观众对电影的口碑评价相当的高,直呼是一部“走心的电影作品”观众一个个的都哭成了“泪人儿!”

观众对电影的评价高,口碑好,上座率就高,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必然的结果就是排片率会很高!

邓超这几年通过《恶棍天使》《分手大师》《美人鱼》等电影作品积累了不少人气,更是凭借自己主演的电影作品,一举多的金鸡,金马双料影帝,发展势头强劲

豆瓣电影13355人对这部电影评分6.5分,其中14.1%的人给出了5星,28.3%的人给出了4星。

猫眼电影更是给出了9.4分的高分,直逼9.6分的《我不是药神》,票房暂时6111万。猫眼电影网友评价:

总结:《银河补习班》被安排点映,排片很高的原因,从以上的相关的专业数据和网友对这部电影的客观评价中,可以得出结论。

目前不排除电影宣传的原因,所以《银河补习班》是不是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拭目以待吧!

2021-10-14

点映是很多电影上映之前都会进行的一个营销手段,好的点映口碑可以为电影提供一个质的保障,比如《绿皮书》出现出来的喜感和动人,《我不是药神》中呈现出来的现实主义题材,都可以帮助电影找到最合适的“宿主”。

邓超和俞白眉执导的第三部电影《银河补习班》从7月4日开始电影,历经一周,创造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点映场次。

第一轮是在7.13日到7月14号在除了北上广深圳之外的全国范围内电影,场次人均为18人左右;

第二轮,在7月15日到7月17日之间进行了电影,地点也扩散到了全国范围内,场次人均达到了23人;截止到上映第一日,累计票房达到了1.5亿。

乍一看,这样的操作方式像极了去年超高口碑和票房的《我不是药神》,看得出来,电影方对于这部电影是用足了劲儿,也充满了自信,然而,“药神”的奇迹并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

《银河补习班》到底是《我不是药神》那样的黑马呢,还是《西游记女儿国》那样的“点映即死”的烂片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点映的意义。

公映前的点映礼:

一般影片上映前一个月和上映之后主要以口碑营销为主,而点映应该将大的概念逐一细化,给提前观影的媒体,观众,影评人作为一个传播媒体。

对于大部分的观众来说,一部电影在首映日的表现和票房成绩,都是具有参考意义的“风向标”和参照物,在一部电影上映前夕,很多的观众已经通过试映、展映、内部看片、路演、点映等方式和电影进行了“初步接触”。

就概念而言,电影类似于电影的公测阶段,是影片完成制作并通过审查进入商业放映体系之后,片方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选择选择在其中一些城市进行放映的行为。包括开放给媒体,影评人和相关的电影工作人员,普通的观众也可以购票观看,这也是很多铁粉想要提前一睹芳容的一种方式。

在我国内地,2002年张艺谋指导的《英雄》,为了获得奥斯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资格(要求参选影片必须在上年11月1日至下年10月31日在某个国家上映),在深圳举行了为期一周的超前点映。

而这种方式很快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从2005年的《无极》到2008年的《集结号》,从2009年的《阿凡达》到2012年的《人在囧途》,很多的电影房都采用了点映的方式,以求吸引更多的观众。

对于早期的电影来说,点映主要以小规模和小范围为主,而近几年来,点映的规模逐渐加大,地区覆盖面也由原来的“一城”改为“千城”,电影票房从之前的数万上升到了上百万千万甚至上亿。

近几年来,最成功的两次点映分别为2015年的《万万没想到》和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几乎成为了未播先火的代表。

前者在电影上映前一周点映,票房超过1.1亿,创造出了未播先火的先例;

而《我不是药神》在电影前三天票房过亿,并且两天蝉联票房总冠军,并于首映日当天拿下49.2%的排片和1.6亿票房,综合票房占比高达82%;

点映的“双刃剑”效应

从这两部电影的成功可以看出,电影会对影片票房和口碑的提升形成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前提是建立在电影具有好的内容和题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点映特别适合那些布局不具有爆发力但是需要慢慢发酵的口碑型好影片。

对于美国市场的院线结构,点映对于一些文艺片和艺术片,具有着重要的市场指导意义(《绿皮书》)。然而对于某些影片是不适合的。

比如漫威的MCU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宇宙系统,不需要点映,只需要上映第一天就可以迅速达到让票房爆起的效果。比如《复联4》,在没有点映的情况下也是拿下了当日票房5亿的史无前例的成绩。

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点映,点映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适得其反。

比如2018年抢先在大年初一进行点映的《西游记之女儿国》,结果因为影片质量问题提前曝光,影片在同档期的电影中评分排名第二,让观众和影院对这部电影还未上映就已经失去了信息。影院极大地降低了排片量,首映日的排片量仅为16%,并且在随后的几天内迅速下跌,点映之后未播先死!点映完全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也许是因为片方对于自己的作品太过自信,才导致的扑街。

对于观众来说,粉丝和影迷扮演着点映中流砥柱的角色,根据以往的电影影片分析的话,如果电影的评分没有达到8.8分以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口碑风险,因为头一批种子观众的好评会比真实的成绩要虚高很多。

如果口碑扑街,那么片方对影片的质量和品质就存在着判断上的失误,过分高估了影片的口碑,对于影片的宣发则是毁灭性的打击。

同时,在行业内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很多的宣传方为了收买大量的观众,用发红包或者是报销影票的方式来获取较高的评分和口碑,造成了影片点映评价的虚高情况。

《银河补习班》:口碑质量决定一切

《银河补习班》因为影片涉及到了现实主义题材,和好莱坞大片相比,显然不具备开局即爆发的优势和商业效应,它的口碑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传播和发酵,所以,对于片方来说,点映就成为了他们口碑传播和发酵的筹备期,这也是制片方电影的初衷。

《银河补习班》这样的方式很类似于去年的《药神》,场次人数超过了同期的《狮子王》和《扫毒2》。在这样的市场数据反馈中,对于影院来说,看到了它的行业价值,只会增加它的排片量;而对于观众来说的,他们的评判标准一般是票房和评分,《银河补习班》占据黄金时段点映至今,拿下了1.5亿票房这个票房勉强及格。

然而,这部电影豆瓣上和猫眼上的评分展现出了极大的偏差,作为专业网站豆瓣给出了6.3分的评价;而猫眼给出了9.4分。电影的口碑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

而这个数字还是建立在很多铁粉和头批种子观众的基础上的,是存在着虚高的成分的,而究竟水分有多少,到底是《我不是药神》,还是《西游记女儿国》,还是需要上映一周内的观众“雪亮的眼睛”来评判了。

2021-10-14


点映其实就是一种营销手段,为的是方便电影公映时做宣传,《银河补习班》安排点映当然也是这个目的。

最近几年,电影上映时流行起来几个词汇,试映、点映、首映、公映等。

试映其实是在电影还没有完全制作好的时候,内部人员或者少量观众提前观看,为的是给影片提出更多的意见,提高电影的整体质量。


点映则是在电影正式上映前,但已经制作完成并通过相关部门审核之后。在指定的部分影城,指定的场次播放。其实,点映就是一个营销手段。一般来说,点映的时候去观看的都是资深影迷以及一些影评人,由于这些人大多是特别喜欢这个电影的,而给出的评价会更高一些。这样在电影公映之时,就已经有了足够好的口碑,我们都知道口碑对于一个电影的重要性。说白了,都是为了票房。

首映其实就是主创人员,在电影公映第一天配合做的一些活动,也是宣传。

公映就是电影正式在电影院上映。


回归正题,《银河补习班》安排点映并不意外,但是安排这么多场次的点映确实有点意外。电影的点映是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一个是主创人员足够强大,导演、演员、制作人等有足够的吸引力。一般观众只知道电影公映时间,只有资深影迷才会关注点映时间。而制作班底不够强,是难以吸引足够的观众前去观看点映场的。


另一个是主创对电影足够自信,换句话说电影够好看。试想一下,一部烂片弄一些点映场,在电影还没有上映的时候,口碑已经低到不行,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票房。


像《银河补习班》这样点映场次这么多的,还真不多见。制作班底当然不需要多说,邓超的号召力本就很强,还有那么多明星参与,吴京都前来客串。

影片的质量目前看也是够好,从已经观看点映的观众口碑看,观众对于这部电影还是非常满意的,已经有观众表示会去看第二遍。虽然也有不少人提出其中的不足,但更多还是电影的好,很多观众都是看的热泪盈眶。

相信这部电影一定会大卖,估计20亿票房跑步了!

我是雨天论娱乐,欢迎点赞关注!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何为点映:点映是电影宣发的一种手段,指在国内部分地区影院和不同的时间段提前上映。


比喻说电影《银河补习班》原定档日期为7月18日,华夏电影发行方发布了两次大规模点映通知,第一次是7月13日至7月14日,除北京、上海、北京、深圳之外的全国院线于14:00-18:00大规模点映。第二次是7月15日-7月17日,全国院线于18:00-21:00大规模点映。

再说一下点映的目的:让首轮观众曝出口碑。


《银河补习班》安排点映的目的就是片方对自己的电影特别自信,靠点映的效果制造舆论宣传,其实点映是把双刃剑,如果口碑俱佳,可以再次刺激大规模上映后的票房成绩,如果点映后口碑崩塌,那么,大规模上映的时候,对票房影响那是毁灭性的。

从目前来看《银河补习班》点映是失败的,口碑并没有那么好,豆瓣评分现在只有6.4分。不过票务平台的分比较高。

《银河补习班》排片高的原因,是归于院线经理的,一般来说,新片上映,都会给比较高的的排片,再说《银河补习班》是整个暑期档比较看好的电影,故影院经理为了分账票房,会给种子电影多多排片,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021-10-14

“点映”是相对于“公映”来说的,公映的字面意思是“公开全面上映”,你可以把点映的“点”理解为公开全面上映的“面”上的点,这个点有时间点的意思、也有地点的意思。

影片的点映有多种形式,比如:参加国外电影节、为专业人士(影迷)或特殊群体(如《流浪地球》在上映前就特意组织了航空人士看片)点映、为影院和媒体组织的业内试片会、以及面对普通观众的点映。

无论何种形式,点映的时间都发生在公映之前,这种时间提前性意味着影片会“提前曝光”,将口碑于公映日之前公之于众。

因为这点原因,虽然所有影片都可以去申请点映,但并不是所有影片都适合点映。

比如2018年春节档的《西游记女儿国》,就在2月14日抢先大年初一的公映首日进行了点映,结果因影片质量提前曝光(猫眼购票平台7.9分,在同档期影片中排名倒数第二-《捉妖记2》8.1分、《唐人街探案》9分、《红海行动》9.4分、《熊出没》9.1分、《祖宗十九代》7.6分。),让影院和观众对其失去信心,在公映首日排片锐减至16.5%,并在大年初二开始排片量一直呈下跌趋势。

《西游记女儿国》的情况就明显属于片方过于自信、点映点死自己的情况,因此,点映特别适合那些不具备开局爆发力的口碑型影片。

这里有两个条件:口碑型影片和不具备开局爆发力,所谓口碑型影片是指反映在购票平台评分上能得到普通观众高评分的-正常要9分以上,开局爆发力是指那种公映首日就能席卷票房的影片,比如《复仇者联盟4》就是具备开局爆发力的口碑型影片(购票平台9.1分,首日票房5.35亿)。

而《银河补习班》因影片现实主义题材性,显然不具备类似《复仇者联盟4》这种商业性爆米花大片的开局爆发力,其口碑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发酵。

因此,点映成了《银河补习班》发酵口碑的不二选择。

实际来看,《银河补习班》确实达到点映成功所需要的高口碑条件-猫眼9.4分、淘票9.1分,这两个购票平台已经囊括国内电影市场70%左右的购票份额,而又因为购票平台必须购票才能打分的特性,充分证明影片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可。

这种认可同时也反应在影片票房上,第一轮点映的时间点是7月13日至14日14:00-18:00、地点是除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全国范围。

7月13日,《银河补习班》以大盘仅6%的排片取得1396万票房,这个成绩仅次于《蜘蛛侠:英雄远征》排名第四;7月14日更进一步,以6.2%的微弱排片豪取2340万的翻倍票房。

在此情况下,片方又在第一轮点映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轮点映(时间点:7月15日至7月17日18:00至21:00,地点:全国范围)。

这种口碑推动下的多轮点映策略完全类似于去年暑期档票房冠军《我不是药神》,见下图:


题主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排片还很高”其实在上面就隐约可以得知答案了,直白点来说就是:低排片率下的高票房产出,这里直接就可以用“场均人次”这个反映影片上座率和票房势头的核心数据来反映。

7月13日,《银河补习班》的场均人次是18日,位居当日所有影片第四,7月14日,场均人次迅速提高到30人,超过热映的《狮子王》、《扫毒2》等位列所有影片第一。

7月15日和7月16日两个工作日,其场均人次都是23人,远远高于排名第一的《狮子王》(两天分别是12人和11人)。

场均人次排名第一,意味着影院排《银河补习班》的收益远远高过其它影片,受这个最直接的市场反馈,影院只会加大《银河补习班》的排片,而不会去做砍其排片断自己收入的愚蠢举动。

由此看,《银河补习班》通过点映让自己的口碑有了发酵时间,从而在公映首日具备很大的起势空间和一定的票房开局爆发力,而排片高正是口碑和票房双驱动下,电影市场正常的反应。

2021-10-14

这是一部值得全家来看的电影”,是南京观众看完《银河补习班》的心声。有的母亲看完后对现场自己的女儿说:“女儿不管你怎样选择,妈妈都会像今天一样温柔以待。”有的父亲第一次欣喜地听到年幼的儿子表达对电影的看法。有的人甚至带着父母和祖父母一起来看,“第一次见到老人如此认真地看一部电影。”《银河补习班》成为了连接几代人之间心的桥梁。

新晋宝爸宝妈“刷新”教育观 “看完它才做好了为人父母的准备”

在下午南京路演的第一站,很多人提前几个小时就守在影院门口,只为不错过首批观看《银河补习班》的机会。这些人里,有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有的孩子刚刚四五岁,“初为人父母”的他们还在探索育儿方法论;甚至还有怀孕中的准妈妈来到现场,用看电影的方式来迎接小生命到来。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被电影中的马爸爸“刷新”了教育观。


2021-10-14

我看了,和老公孩子一起看的。非常好的一部片子,演员主创这些就不说了,只说剧情和想传播的理念。

长久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一直广被垢病,被吐槽只会教出一堆考试机器,学校和老师只看成绩,不管其他……不过,这几年我还是多多少少看到了部分学校和教师在素质教育方面花的心思和精力。

《银河补习班》就是反映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抗过程。

片中,邓超饰演的爸爸马皓文因为设计的桥在通车当天于万众瞩目之下坍塌,被判了刑。妻子怪他为单位考虑,毫不顾及自己和儿子马飞,毅然决然和他离了婚。而马飞也因为怨爸爸多年没有来看望自己,对爸爸有着一肚子的怨气。

父子两人,在分别的七年里面,都受尽了凌辱和责难。再次相逢,是在马飞在博喻学校被当众开除的校会上。

为了让孩子能继续上学,马飞的妈妈表示愿意给学校的教导主任下跪,而马皓文却当众和和任打赌,马飞初一学年结束时考进年级前十。

从那天起,马皓文就在照着自己的计划,给马飞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教育,也在为自己翻案平反而努力。

他把马飞学校发的习题集和试卷都扔进了垃圾桶,只让他看教科书,同时,还注重他独立思考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是给了马飞自信心。

由于不做作业,班主任小高老师特意进行了家访,但马皓文一番素质教育的高见,让小高老师对他产生了兴趣,主动提出给马飞做吃的……

与此同时,教导主任却认定马飞是不可救药的坏学生,一心想把他清理出学校,免得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其他好学生,并且一直为此而努力。

高潮来了。马皓文为了满足马飞对航展的兴趣和渴望,带着他逃学去看航展,但在归途中,他们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雨,马飞被困以洪水当中三天,最后,还是凭着爸爸平时给他锻炼出来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成功让自己获救。

归来的马飞,赶上了期末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他排在65名。但是,小高老师找出了他的语文试卷,爸爸为他争取了重打零分作文的机会。

最后,马飞的作文被大家一起打分,有打零分的,有打满分的,综合下来,平均分22.8分,成功进入了年级前十。

随后,马皓文抨击了教导主任只注重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和抗压能力的做法,让被放弃的本市第一位全省高考状元重获新生。

最后,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马皓文并没有当一位为了儿子前途而放弃自我的人,他没有答应儿子让他放弃为自己7年冤狱申诉的要求,而是显示出来为自己教育失败的心灰意冷以及绝不放弃自我的决绝,掉头离开了儿子……

最后,马飞一句道歉:

爸,我是第一次当儿子……引爆了泪点。

这句话,显然是复制爸爸当年因为心情不好,而把怒火发在无辜孩子身上,过后又道歉的话:儿子,爸爸是第一次学着当爸爸……

期望教育改革早日能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让孩子们不再被如山的作业和试题压迫,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不过,我并不期望大家都学影片中的马皓文,因为,并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能复制。

虽说是有教无类,但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

2021-10-14

以前记得上映前一天点映,或者某个时间点放映几场。现在这上映好几天了,还叫电映?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g.cn/movie-comments/1049

相关问题